7月29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第三批国家药品带量采购相关文件,包括阿莫西林、二甲双胍等常用药在内的56个药品品种进入目录,也拉开了第三批国家“集采”的大幕。
而在此之前,国家医保局发文称,正在就生物制品(含胰岛素)和中成药集中采购工作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在业界引发众多关注。继医用耗材之后,中成药会成为下一个集采“品种”吗?
集中采购名单不断扩大
从2018年启动第一批“4+7”试点,到2019年第二批25个省市扩围,再到近期第三批国家带量采购启动,药品的集中带量采购正在形成常态化,集采的范围和药品品种也在不断增加。
7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0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提出完善药品耗材采购政策。有序扩大国家组织集中采购和使用药品品种范围,开展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试点。鼓励由医保经办机构直接与药品生产或流通企业结算药品货款。指导地方全面执行中选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的采购、配送和使用政策。
针对医用耗材价格虚高等现象,国家版集中采购持续推进,各地也在积极推进医用耗材交易“阳光化”。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近日发布的信息显示,省药交中心早于2019年8月与珠海市医疗保障局合作开展珠海市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2019年11月起,珠海市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在广东省第三方药品电子交易平台上线,实现“在线议价、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在线监管”四个在线进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2020年上半年珠海市医疗机构共采购医用耗材近2亿元,与珠海市医疗机构原采购平均价比较降幅达17.46%,节省医用耗材采购资金超4000万元,实现了降价惠民的目标。省药交中心表示,正以珠海采购模式为基础不断探索医用耗材采购新模式,并将珠海模式复制推广到其他地市,设立广东省医用耗材联盟采购区:5月驻粤军队医疗卫生机构、云浮市医疗机构加入联盟区,6月起中山市、汕尾市、潮州市、东莞市医疗机构陆续以市为单位加入联盟区。
业内人士分析,上述政策动向,意味着“应采尽采”确实在动真格,随着集中采购药品品类进一步扩充,高值耗材、中成药、胰岛素等生物制品,均将陆续进入集采范围。
药价下降患者感受明显
集中带量采购,被亲切形容为国家版“团购”。而对于百姓来说,最直接的体会是药物价格越来越便宜了。
生活在广州的高女士对此体会深刻。高女士今年62岁,患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以及冠心病已有5年,平均每周都要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等降“三高”的原研药品。“一盒进口药一百零几块钱,算下来一年在这上面要花五六千,差不多相当于我两三个月卖菜的收入。”高女士感叹。今年年初疫情期间,高女士在孩子帮忙下去医院开了三个月的长处方,本以为需要花费一两千,但是没想到几百元就解决了问题。
资料显示,带量采购扩围政策在广州落地之后,以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安博诺)和抗血小板治疗基石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波立维)为例,分别用于高血压、急性心梗和心绞痛、卒中及外周动脉疾病的治疗,价格分别由原本的35元/盒和101元/盒降到了9.8元/盒和17.81元/盒,同时医保最高可以报销85%以上。粗略算下来,高女士每个月的购药支出相比价格下调前减少了近八成,“每周一瓶水的价钱就能买到进口药”。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主任宾建平教授指出,心血管病患病人数高达2.9亿,对心血管病的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药价问题使得基层的心血管病患者背负上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城乡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带量采购扩围实施以来,原研药实现了全面降价,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让更多基层患者获益,减轻家庭负担、社会成本。”
中成药市场或受冲击
而继化药之后,中成药和生物制品有望进入集中采购目录。国家医保局7月17日发文称,正在就生物制品(含胰岛素)和中成药集中采购工作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研究完善相关领域采购政策,推进采购方式改革。
米内网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终端中成药销售额为2830亿元。近年来,受医保政策调整、医院合理用药政策逐步细化等影响,中成药市场整体增速持续放缓,2019年首次出现1.7%的负增长。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目前相关采购细则未定,但集中带量采购必然会给千亿级的中成药市场带来冲击。随着集中采购推进,疗效不明晰的中成药将进一步被市场淘汰,对于中药龙头企业而言,反而可能从中获得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