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纪念(以下简称“双百周年”)大会将在三门峡举行。值得注意的是,在“双百周年”活动期间,备受瞩目的庙底沟博物馆将正式开馆。
9月16日,记者探访庙底沟博物馆,穿越数千年的时空走廊,了解史前文明的古老和神秘。
约3300件文物将展出,大部分为第一次对外展出
当天,记者在庙底沟博物馆看到,整个场馆已初露芳容,展厅内部的文物展柜、沙盘模型、多媒体电子设备等设施已全部到位,进入布展阶段,外部的施工也接近尾声。
“目前场馆布置已完成50%,预计在9月25日前完成最后的布展,迎接即将到来的盛会。”庙底沟博物馆工程推进组负责人、虢国博物馆副馆长李清丽告诉记者,为迎接“双百周年”到来,庙底沟博物馆于2020年3月开工建设,占地94.87亩,建筑面积约19870平方米。该馆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学院设计,方案以“交融”为设计构思出发点,建筑整体如同交握的双手,将公园绿地景观和城市广场融为一体。馆内建筑共分地下一层、地上两层,主要由展区、库房、研究室、学术报告厅、文创教室、办公室等建筑物构成。其中,展区基本陈列部分共包含四个部分,分别为基本陈列、近20年豫晋陕仰韶文化核心区域考古成果展、数字化展厅和专题展。
据介绍,该馆将展出文物约3300件,大部分为距今数千年的仰韶时期出土,为第一次对外展出。其中包括了壮观的1166件石盘状器(用厚石块打击而成,一边保留砾石面,其他各边都有交互重击的痕迹)、完整的弧线三角纹彩陶盆、瓮棺葬群等,为国内较大规模的史前博物馆。
“庙底沟博物馆的建设,并非是单纯对某一时期某一区域的文物展出,而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述庙底沟文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发展历程、文化面貌及其重要影响,从而揭示庙底沟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主根脉地位,构建文化意义上‘最早的中国’。”李清丽说。
数次挖掘及保护,背后是几代考古人的探寻
一座博物馆的拔地而起,让世人直面数千年前的历史。而这背后,正是几代考古人对史前文明的挖掘探寻、追根溯源。
2021年4月,庙底沟考古公园现场施工负责人乔长江向记者介绍说,位于三门峡市西南部湖滨区韩庄村的庙底沟遗址,所处位置三面环溪沟,一面临高崖,环境优越稳定,遗址地形平阔规整,四至界线分明,东至火烧羊沟,西至庙底沟,南至召公路,北至陕州大道,东西长650米,南北宽560米,面积约36万平方米,其绝对年代距今6000年至4000年,文化遗存厚1.5-3.5米。
“资料记载,专家曾乘火车到这里后,一抬头看到对面土坡上有遗址痕迹,发现了庙底沟遗址,之后挖掘出土公布于众。”乔长江笑说,这段历史难辨真假,但对庙底沟遗址的发掘经历了几代考古人的努力。
发掘主要分两次。1953年秋季,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调查队首先发现,于1956-1957年进行第一次发掘,发掘面积4480平方米,确定庙底沟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器物以彩陶为主。2002年,为配合三门峡城市建设,庙底沟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2万多平方米,出土的遗迹和文物,对第一次发掘的各项成果又一次给予了佐证和扩大。
两次重大发掘之后,2003年,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发布《庙底沟遗址保护管理办法》。2012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庙底沟遗址保护规划》通过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备案。之后经过8年磨砺,2020年10月,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
而庙底沟博物馆,也即将于今年10月对外亮相,向公众展示数千年前的文明。
庙底沟遗址是“史前中国”的代名词
1921年,在三门峡渑池县仰韶村,瑞典人安特生有了重大考古发现——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从而确定了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说法。但仰韶文化与之后发现的龙山文化之间,遗存文物间隔断代颇多。而庙底沟遗址的出现,基本解决了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这一缺环。庙底沟遗址分为两期,下部文化层为仰韶文化遗存,命名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上部文化层属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性质的遗存,命名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它承袭仰韶文化发展,又发展为龙山文化,把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完整地承接起来,证实了中华民族的祖先从远古时代起经过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直至商周,在黄河流域不断地发展并创造了高度的文明,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庙底沟时期的文化浪潮几乎席卷大半个中国。庙底沟文化以其绚丽多姿的彩陶花纹为旗帜,尤其是有精美花纹“华夏之花”的彩陶出土,奠定了庙底沟遗址中国艺术之源的地位。
从全国先后发掘出的庙底沟类型遗址来推算,以彩陶为标识的庙底沟文化向周边扩张推进,西到甘青、东至海岱、南至长江、北抵燕山的大半个中国,这正是后来中国历史演进的核心区域。而这一时期,正是传说中“三皇五帝”中的炎、黄部落鼎盛时期,学术界将之视为“史前中国”——也就有了庙底沟遗址是“史前中国”的代名词之说。(记者 王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