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已正式开始,清华大学数据分析团队模拟显示,核废水将在1年后污染整个太平洋地区。众所周知,核污染和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那么在核污染的笼罩下,人们的健康将面对什么挑战?在这些挑战面前,人们又能采取哪些措施来未雨绸缪?造血干细胞又能发挥什么作用?
截图来源于玉渊谭天视频 数据来源于清华大学团队
根据数据显示:从2011年福岛发生核泄漏后,一直到去年6月份,福岛当地一共出现了338例甲状腺癌患者,发病率达到了日本全国平均水平的数十倍,当地青少年群体发病率更是增加了118倍,除了甲状腺癌之外,福岛也存在着其它的高发疾病的威胁,例如世卫组织对福岛做过评估,表示未来福岛居民在乳腺癌、白血病等诸多疾病方面,发病率都将飙升。同样发生于1986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15年内,有9.3万人死亡,还有27万人因为癌症遭到生不如死的折磨。即使是距离事故现场并不近的白俄罗斯,每十万人中,就有六千名癌症病患,增加了几乎七十四倍。
(资料图)
传统的核泄漏或核辐射严重地区,要服用非放射性碘片,防止碘131在人体甲状腺中的沉积,引发细胞癌变,不过我国群众一定不要擅自服用。另外,抢购食盐更是没有必要(食盐中含碘量无法满足药物标准,且我国绝大部分食盐来自于内陆盐湖盐井),大家所担心的应该是长期的慢性影响和未雨绸缪。
多年来,骨髓移植一直被用于帮助意外接受潜在致命辐射的患者。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发生后,一些受害者接受了HLA匹配或部分匹配的骨髓移植,然而,大部分患者并没有匹配到合适的供体,无法进行移植治疗。
人脐带血目前是被认为造血干细胞的良好来源,尽管当时并没有在切尔诺贝利灾难中使用(1986灾难发生,首例脐血移植成功于1988年),但1996年就有学者研究显示[1],经过致死剂量900 cGY辐射后的小鼠注射脐带血后,获得了显著的存活率,且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脐带血移植已经治疗了数万例血液性疾病的患者。
柳叶刀关注成立福岛核事故工人造血干细胞库
福岛核事故后,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曾在网上公布一封信件[2],多名日本专家在信中建议福岛第一核电站工作人员应当储存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倘若他们随后因遭受过量核辐射需要进行治疗时,这些造血干细胞就可以派上用场。
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和福岛核事故,也给予了人们警示,如果孩子日后的生活过程中,遇到了非肿瘤性的血液系统的疾病,比如受到了意外核辐射或者射线,从而导致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此时可能就需要使用脐带血进行自体移植,而脐带血自体移植因没有排异反应,能更好的为孩子和家庭的健康保驾护航,所以建议提前将孩子的脐带血冻存,以备不时之需。
当然,从源头杜绝核污染带来的患病风险才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我们要共同谴责日本政府的不人道行为,为维护我们共同的健康而努力。
[1]Ende N, Lu S, Ende M, Giuliani D, Ricafort RJ, Alcid MG, Deladisma MD, Bagtas-Ricafort L. Potential effectiveness of stored cord blood (non-frozen) for emergency use. J Emerg Med. 1996 Nov-Dec;14(6):673-7. doi: 10.1016/s0736-4679(96)00175-8. PMID: 8969984.
[2]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1)61249-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