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加速:脱贫出列,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
经济参考报| 2020-07-24 10:38:46

地处川黔两省交界的赤水市,是红军“四渡赤水”重要发生地,属于乌蒙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7年10月,赤水成为贵州省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脱贫出列,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赤水市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严本涛表示,脱贫摘帽后,防止返贫成为巩固脱贫成效的工作重点。

对此,赤水坚持以大排查大走访为抓手,建立“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的动态筛查体系,对所有农户持续开展常态化、地毯式筛查,对筛查出的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全部纳入动态监测和台账管理,并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强弱项、补短板。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赤水全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662户27340人,贫困发生率由14.6%降至0。

产业扶贫是可持续脱贫的根本之策。赤水市有竹林面积132.8万亩,是全国最大竹乡,森林覆盖率高达82.75%,居贵州省第一。

依托资源禀赋,赤水着力构建“山上栽竹、林下养鸡、石上种药、水中养鱼”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实现每个产业都有2家以上龙头企业带动,每个农户都有两至三个主导产业支撑。

在赤水市西南部的两河口镇,曾经有3个省级一类贫困村,如今,这里建档立卡贫困户356户1166人已全部脱贫。

“全镇大部分区域属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生态红线区域达95%,在发展上受到一定限制。”两河口镇党委书记张新勇说,在这种情况下,当地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底线,通过“党建+旅游+扶贫”模式,使乡村旅游成为精准脱贫的主阵地。

距离赤水市区42公里的黎明村,景色秀美,但因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全村贫困发生率达到26%。“那时,村民出门两头黑,出行全靠走,没有通车路,住的都是泥瓦房。”村支书王廷科回忆过往感叹道。

2014年以来,在村党支部带领下,57户农户自筹资金成立村级生态乡村旅游服务公司。2015年,国家扶持黎明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00万元,由村党支部牵头,村民又集资80万元,采取“集体经济+农户+贫困户”分红机制,在瀑布上游开发漂流项目。

2016年,黎明村进一步对漂流项目进行升级改造,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丹霞第一漂”名气越来越响、游客越来越多,村民的荷包也鼓了起来。

据了解,目前,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16000元,村里给全体村民买了医保和养老保险。

王廷科说,去年仅村集体旅游收入就有400多万元,提供直接旅游岗位40余个,带动辐射上百人。村民不仅是上班族,更是股东。2019年入股旅游公司的村民拿到了每股分红5000元。

“从失学儿童多、贫困光棍多、无业游民多的贫困村,变成了产业多、小老板多、收入多的富饶村。”王廷科满面笑容地说,现在黎明村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实现了家家有产业、户户是股东、人人有保险。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