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茸“杀鸡取卵”式采集是产量递减主因
科技日报| 2020-08-04 10:57:55
舌尖上的松茸怎么就濒危了?

日前,被誉为“万菌之王”的松茸,首次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松茸一直都是极为珍贵的天然菌,也是我国二级濒危保护物种。那么,松茸为什么会如此珍稀,又为什么会濒临灭绝呢?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国内知名野生菌研究专家。

“万菌之王”并非浪得虚名

松茸学名为松口蘑,别名松蕈、合菌、台菌,是亚洲特有物种,欧美有变种,但产量少,品质也较差。我国松茸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东北地区及全国大部分省区也有分布,品质以滇川藏所产为佳,因此西南地区是松茸的主要产区,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其中云南松茸年总产量占全国的六成以上。

被叫做“万菌之王”的松茸并非浪得虚名。

据研究,松茸含有18种氨基酸、14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49种活性营养物质、5种不饱和脂肪酸、8种维生素、2种糖蛋白、丰富的膳食纤维和多种生物活性酶,另含有3种珍贵的生物活性物质,分别是松茸多糖、松茸多肽和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抗癌物质——松茸醇。此外,其鲜脆甜香的特别口感和药用价值,也让它近年来身价倍增。

在全国最大的野生菌交易市场——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今年4月以来,鲜茸价格最高时为每千克26000元。由于受疫情影响出口减少到每天两吨左右,加之雨水丰沛,产量略好,价格有所回落。以7月31日价格为例,按不同品级,每千克松茸价格在270元至800元之间。

每一支松茸的诞生都是大自然的奇迹

人们口中所说的松茸,其实是松茸真菌的子实体。

“松茸之所以珍贵还因为其对生长环境要求非常苛刻,只能存活在没有任何污染的原始森林中,孢子必须和松树根系形成共生关系,而且共生树种的年龄必须在50年以上,才能形成菌丝和菌塘。同时它还依赖柏树、栎树等阔叶林提供营养支持,才能形成健康的子实体。”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孙达锋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松茸在出土前,要有充足的雨水滋润,出土后必须有充足的阳光照射。而且气温、虫伤、人为不当方式采集等因素,都会对松茸生长产生直接影响。可以说每一支松茸的诞生,都是大自然的奇迹。“目前,全世界尚无人工栽培松茸的成功先例。由于近年环境的变化和大规模掠夺式的采集,导致松茸产量呈递减趋势。”孙达锋说。

“杀鸡取卵”式采集是产量递减主因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一支松茸开朵衰老时,会散播出几百亿个孢子,这些孢子随风飘荡,只有落在松树根系下的那些能够存活,并随着雨露沉入浅层土中,吸收根系附近的养分,长出菌丝。菌丝会逐渐增多并形成菌根,再经历5至6年,在合适条件下长出一支子实体。而近年来,大规模掠夺式的采集,部分阻断了这个过程,采菌人往往“先到先得”,对小于5厘米的“童茸”和可以产出孢子的老茸也毫不留情,“杀鸡取卵”式的采集是松茸产量递减的主要原因。

“应实行分级采收和销售,保护菌塘,禁止采摘未达标准的童茸和开伞的成熟菌,只采收达到5厘米的、符合商品松茸条件的松茸。”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赵琪呼吁,在采摘时,须方式得当、科学留种,促进菌丝体生长发育。此外,可推广封山育茸和承包经营模式。

孙达锋也指出,合理开发利用是长期持续享用这一珍稀资源的前提,而索取无度只能适得其反。松茸濒危的现象并非个例,如冬虫夏草也存在相同的过度采集等情况,除了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产业流程外,正确引导和科普宣传也必不可少。他希望各地尽快采取有效举措,遏制松茸等名贵野生菌资源锐减的势头,并通过研究推广保育扩繁等技术,起到稳产和增产的效果,把松茸留给子孙后代。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