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濮玉慧图/倪明伟
能想象吗?在不足3平方厘米的玉石上,刻出的神人兽面纹都是双眼皮,神鸟纹的尖喙不是简单两笔,而是连上下喙之间的分界线也被清晰刻画……这些细节,良渚玉雕传承人蒋家洪早已烂熟于心。
1967年出生的蒋家洪,从小跟着父辈学习玉雕设计,曾随父辈在苏州等地学艺多年。自1985年高中毕业后,他一直从事玉雕制作。
“当时在瑶山、反山,特别是我家门口的汇观山,一下子出土了好多精美玉器。那时候,我们还叫不上它们的名字,只是看了工艺觉得震撼,实在是精致。”蒋家洪回忆道,随着良渚文化考古的推进,当地人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玉器出自五千多年前的先民之手。
家门口竟有这样精美的玉器,蒋家洪下定决心:复刻。自此,他拿起了刻刀,开启了一段与良渚玉雕的对望,这一望就是37年。
良渚先民究竟用了什么玉料?为什么玉器会呈现出独特的鸡骨白色?什么样的工具才能雕琢出如此精美的纹饰?
首先从选料开始。蒋家洪告诉记者,他在良渚博物院仔细观察了良渚玉器的色泽,翻阅书籍、走访老师傅,判断良渚玉器多为岫岩玉。产自辽宁岫岩县、储量较大的岫岩玉,就这样成了蒋家洪试做仿古玉雕的不二之选。
然后是取胚、成形、雕刻。把神人兽面纹以减地浅浮雕的形式雕刻,先打磨,后刻纹,再抛光,最后仿古沁色,一件精美的玉雕作品要经过数十道工序。
多番尝试后,制作难题被一一解决,唯有最后一步沁色,迟迟未被攻克。如何让玉器由碧绿转为鸡骨白呢?
起初,蒋家洪和好友们试图以高温方式来实现,但不可控因素太多,一旦温度过热或时间过长,玉器就会碎裂,辛辛苦苦雕刻了八九天,就这样前功尽弃。
蒋家洪没有灰心,他查阅书籍,走访老师傅,再一遍遍地尝试、一次次地刻画、一轮轮地沁色,数不清废了多少玉料,终于找到了合意的仿古沁色方式——把成品放入特制的溶液中浸泡,使色泽变成鸡骨白色。
1994年,良渚文化博物馆(现良渚博物院)开馆,需要定制一批良渚玉器复制品,蒋家洪凭借多年的制玉器经验被选中。2000年左右,蒋家洪为浙江省博物馆1:1复刻了反山12号墓出土的646件玉琮、玉钺等良渚玉器,其中就有“玉琮王”。
2011年,蒋家洪被授予余杭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他创办的瓶窑玉石雕刻厂被列入余杭区非物质文化(良渚玉雕)传承基地。
2014年5月,蒋家洪等民间艺人赴荷兰韦尔特市进行文化艺术友好交流,两地艺术家共同完成的作品在余杭-韦尔特“艺术反射”作品展上展出,巧夺天工的良渚玉雕受到了荷兰市民和艺术家的高度赞誉。
2012年起,蒋家洪还在瓶窑镇第一小学开设了良渚玉雕课,每周带着三年级以上的同学做玉雕,速度快的同学一个学期可以完成4至6件作品。
就这样一件件雕琢、一样样复原,蒋家洪的工作室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玉琮、玉璧,甚至连反山第12号墓,在他的工作室也有复原。就这样一次次的展示、一次次的交流,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良渚玉雕……
(来源:杭州市余杭区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