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引导员注意下,提醒居民不要翻越围栏,要注意安全。”早晨6点,白云街道干部张杰来到了白云幼儿园采样点,进行日常点位布置和维护工作。
97年出生的张杰是这个点位的点长,负责点位的统筹协调和卡口执勤工作。在3月18日凌晨2点接到命令后,张杰24小时随时待命。考虑到采样点会发生突发情况,张杰穿着闷热的防护服,时刻奔赴在点位各环节的路上,进行多次巡查,为居民的核酸筛查保驾护航。
在酒店隔离点,00后区行政服务中心干部周家俊负责隔离点工作人员和群众的每天核酸检测结果、解除隔离人员的平行检测和环境检测结果的报送。这份看似简单的工作,却不容许一丝错误,信息填写、核对表格、录入上报……他用十二分的细致和耐心,坚守岗位,体现了年轻干部的青春担当。
周家俊到岗之前,区行政服务中心干部蓝洪波已在隔离点奋战21天之久。正月初四,他放弃了与家人共度春节假期的美好时光,进入隔离点参加工作,尽显舍小我顾大家的奉献精神。
“你们放心去,中饭晚饭我都会订好,回来就有得吃,小区居民的生活需求我们也都会安排好的。白云的事,就是北郭桥的事。”
北郭桥社区党委书记黄士祥刚安排好点位所有工作人员的餐食问题,就马不停蹄地换上隔离衣,和社区其他党员干部一起,前往管控区里为群众送上新鲜蔬菜。
白云小区所属位置独特,占地面积广,由北郭桥社区与白云社区共同管辖。尽管无症状感染者所处的楼栋不在北郭桥社区辖区内,北郭桥仍然在疫情发生的第一刻即开启战斗状态。于是,白云社区负责前线的核酸检测、人员摸排工作的同时,后方“后勤保障处”也在北郭桥社区设立。
“明天的核酸检测还缺少工作人员,你可以帮忙发动吗?”“没问题,马上发动。”在接到指令后,灯塔、三岩寺、后庆等9个村社,立即组织社区干部和志愿者赶往白云小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成为莲都疫情防控的一支重要抗疫补给力量。每晚23点至次日7点,由2村2社派驻干部在白云社区和北郭桥社区做好“深夜”轮值,筑牢疫情防控防线。
“我今年83岁了,我老头子快90岁了,还能打疫苗吗?” “您家住哪里?我来接你们去方舱确认能否能接种。”
放下电话,万象街道大水门社区党委书记杨骁敏立刻从方舱接种点出发,前往居民家中,“护送”老人到莲都区方舱疫苗接种点进行咨询。这几天,这样“两点一线”的活动轨迹,杨骁敏已经重复了不下五十次。在问她累不累时,她摇摇头说:“看到这些来接种疫苗的老人家,我就想到自己的父母。能为他们省一些力气,我多跑几趟也是值得的。”
“阿婆,好久不见了,身体还好吗?新冠疫苗有没有去接种?”万象街道丽华村党委书记蓝杨瑾娜穿着志愿红马甲,加入姑婆姨婶们的“念白嚼”阵地,用最通俗和接地气的方言向她们宣传当前疫情防控的严峻态势,动员60岁以上老人接种新冠疫苗。
面对老人们的疑虑,蓝杨瑾娜耐心解答,并陪同老人去方舱咨询医生。蓝杨瑾娜走村串巷,积极动员宣传,还意外收获了一批“婆婆粉”,她们自发加入宣传队伍,成为村里流动的“红色喇叭”。
在太平乡,许多老人因腿脚不便,无法前往城区的方舱医院接种疫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区人大代表们立即反馈到乡政府,同时建议使用大巴车统一接送。
为配合老人接种疫苗工作,区人大代表们还自发组成爱心车队,用自己的私家车接送一些居住在偏远自然村的老人,前往点位接种疫苗。全程耐心地陪同,让老年人疫苗接种既便捷又舒心。
除此之外,区人大代表们积极参与封控区、管控区、防控区内人员的摸排工作,对三区内的人员情况,逐一打电话核实,登记造册,健全工作台账,详细记录每个人员的活动轨迹,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
为了安抚居家隔离人员的情绪,区人大代表还第一时间建立“线上”亲情联系,通过微信、电话对居家隔离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安抚,主动询问需求,对于有外出就医、急需药品的隔离人员会第一时间提供帮助,保障隔离人员居家正常生活秩序。
(来源:莲都区人民政府网站) 【投稿、区域合作请邮件 信息新报 3469887933#qq.com24小时内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