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摇曳,水摇曳,春发几枝,草木萌动,万物生长,微风和畅,又是一年春色如许,我们迎来了清明节气。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即取天清地明之意,清明文化是苏州人生活的一部分,有着缅怀先人,礼敬祖宗的重要意义。
清代周宗泰《姑苏竹枝词》云:“衣冠稽首祖茔前,盘供山神化楮钱。欲觅断魂何处去?棠梨花落雨余天。”这首诗便是为清明扫墓而作,清明节有哪些习俗?快来一起来看看吧~
折 柳
杨柳青青,最是春意。“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陆游的春日绝句中道出了清明节的另一习俗——折柳。
相传插柳风俗可追溯至远古,为纪念神农氏而设;另有一说是为纪念介子推明志守节,才有了插柳戴柳的习俗。苏州也有“折柳”的风俗,把折下的一二枝柳枝,插于门边,或系于门框,“大家小户,前街后巷,门间一望而知曰:今日是清明也。”
踏 青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宋代名臣范成大归隐苏州石湖对于清明春景,也曾作诗吟咏,如“石门桃绿清明市,洞口桃花上巳山”、“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等,读之使人神往,但疫情当前仍要慎“行”,身体暂时没有回归自由,云端依旧可以赏春。
云 扫 墓
小为家,祭祀祖先;大为国,缅怀英烈。那些在我们人生和历史中留下印记的故人,我们念念不忘,今年的祭扫形式有些不同,现场祭扫活动暂停,大家可以进行网上祭扫,通过“苏周到”APP或“苏州民政”微信公众号,登录“苏城云祭扫”公益信息平台。云上寄哀思,仍然有心;透过指间,也可抒发真挚情感。
青 团
清明前后吃青团是江南地区的特有习俗,它同时包裹着江南人的食俗文化和祭祀文化,苏州旧时清明节祭祀先人的祭物中,青团是不可少的。它多采用浆麦草或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绿叶蔬菜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芝麻、肉松等为馅而成,糯韧绵软、清香扑鼻,正应了那句俗语:清明食艾,无难无灾。
从3月开始,苏州人就开始准备做青团子的青汁了,最正宗的用的是浆麦草汁,在彼时。青团子就是一种怀念与哀思的载体,它的清香仿佛穿越几个世纪的时空抵达我们的内心深处。
清明节,在这样一个草长莺飞、生机最盛的时节里,我们怀古,惜今,在缅怀与希冀之间,珍视当下的美好。
姑苏发布出品
来源:区委宣传部 王晓晴
制图:王思惠
责编:方洁 【投稿、区域合作请邮件 信息新报 3469887933#qq.com24小时内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