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大白馒头送大白背后的故事
信息新报| 2022-04-19 13:36:25

近日,一则《大白馒头送大白,大白喊你要鼓住》的视频火爆苏宿工业园区人的朋友圈。视频里医护人员拿着大号馒头,鼓励大家面对疫情要“鼓住”“守住”,令人感动。

这一暖心视频的成功,得益于大家的共同努力、齐心协力。

4月7日21时,我在苏宿工业园区疫情防控指挥调度群里发送了一条视频,视频里整齐摆放着一袋袋白馒头,这是给园区疫情防控的“大白”和志愿者们准备的早餐主食。

刚出锅的馒头一出现便吸引了工作群里同事们的兴趣,大伙纷纷点赞、留言。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给力!”

“饿了~”

“食堂的馒头都鼓鼓的!吃了馒头就能鼓住!”

馒头是国人餐桌上离不开的主食,蒸馒头更富有蒸蒸日上的美好寓意。宿迁的方言里,“鼓住”意为坚持、忍住。大家左一言,右一语,干脆就做一批大号的馒头,送给“大白”,给大白鼓劲,鼓住鼓住再鼓住。

“巅峰创意!”

“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

这一创意得到了宿迁市副市长、苏宿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朝阳的充分肯定。

说干就干。人员召集,策划,采购,拍摄场地选择……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在无声的黑夜里,紧锣密鼓地开展着。

如何凸显“鼓住”的意义,我的脑海里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普通的馒头含面粉量在150克,如果挑战做一个20斤重的馒头,会不会让所有人眼前一亮!

大家被我的想法吓了一跳,从未见过如此大的馒头。想法有了,困难来了。工具有没有,如何发面,如何配比,如何掺面等一系列问题?大家提出各自的想法,意见都不统一,怎么平衡建议,只能用事实说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蒸馒头,首先要有工具。什么容器可以装得下这么大的馒头?同事说,用蒸米饭的托盘。托盘为长方形,去掉边边角角,最多能装得下5斤重的馒头,效果不好。我突然想起,宿苏外餐厅曾采购过一批蒸笼,因不常用,放在地下车库的库房。事不宜迟,我赶忙带着同事到库房找。凌晨1:20,库房没有灯,伸手不见五指,寒气嗖嗖,大家打开手机电筒,翻箱倒柜,大笼屉终于“现身”了。

接下来,就是发面。普通馒头配比为500克面粉、5克酵母、5克白糖、200克水,水的温度很重要,季节的不同,对水的温度要求也不一样。20斤的馒头,各种配料如何配比,决定着这个超大型、非普通的馒头的成败。300克、400克、500克,一次次尝试不同克数馒头的配比,以此类推计算出20斤馒头的配比。

下一个挑战是如何揉面。20斤的面团人工揉面效果最好,面团受力均匀,如此蒸出来的馒头才不会开裂,光滑有弹性。人多力量大,我带领4位点心师傅接力揉面,一个一个地揉,谁力气用尽了,就换下一个接着揉……。 

醒面是制作馒头的灵魂,馒头的柔软度及口感主要取决于醒面这一环节。常温下醒面时间需要40分钟左右,我改变传统思路,运用蒸汽温度来控制面团,蒸汽发热均匀,直击馒头“灵魂”深处,使原来传统发酵40分钟时间变成15分钟。 

最后一道工序是“蒸”,成败在此一举。之前没有制作过如此大的馒头,火候很难把握。考验真正技术的时候到了,我凭借工作经验建议大火40分钟、小火15分钟、关火余温10分钟,确保蒸熟、蒸透。其中的讲究是,40分钟确实能蒸熟,但不能蒸透,小火15分钟是为了不破坏表层,使其渗透,关火10分钟能让馒头更好地发酵,达到最佳效果。 

第一锅大馒头出锅,已经是凌晨四点一刻。打开锅盖前,同事说,宿迁本地的习俗,揭开锅盖时要讲吉利话,于是,伴随着我们齐声喊出的一声“好”,雪白的大馒头终于露出了真容。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我赶紧打电话给崔广全主任汇报。崔主任立即赶到餐厅,给予了我们充分肯定。在崔主任的鼓励下,大家激情高昂,也不觉得累和困,一个又一个馒头出锅,8个蒸锅,共蒸出了20斤重的馒头8个,1斤重的馒头600多个。 

第二天,崔广全主任、宿苏外的书法老师、社区老党员邵金波同志应邀共同提笔,蘸着食用色素,在馒头上写下了一个个铿锵有力的“鼓住”。

在园区这场对抗疫情的战争中,我虽然不在前线,但是能够在后道做好后勤保障,让前线的“医护白”“点位蓝”“志愿红”吃上一口热乎的暖心餐,是我最大的愿望。虽然馒头是最普通不过的主食,但是当“大白”和志愿者们吃上香喷喷的“大白”馒头,齐喊“鼓住”“鼓住”时,普通的蒸馒头就变得有意义、有意思。

(撰稿:张洪高)

(来源:苏州宿迁工业园区人民政府网站) 【投稿、区域合作请邮件 信息新报 3469887933#qq.com24小时内回复。】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