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8日)下午,在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中部,《品读中国 · 南京文学课》再度开讲,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带来第二课:《城头虎踞 心中龙蟠--论世界文都与城市精神》,引领学生们共同去了解金陵文脉,拥抱家国理想。
“南京千年文脉,很复杂,知识点很多,但我把它总结为三个‘两’。”一开场,郦波老师就抛出了他的观点:“两个临川王,两个临川人,两个749。”
两小时的课堂上,郦波老师娓娓道来:两个临川王,一个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曾主持编写《世说新语》,另一个是南朝梁临川王萧宏,他的下属行参军钟嵘著《诗品》、记室参军刘勰著《文心雕龙》;两个临川人,一个是王安石,一个是汤显祖,他们都曾在南京任职、创作,留下许多文坛逸事;两个749,一个是公元749年,李白又一次来到南京,留下许多传世名篇,另一个是公元1749年,吴敬梓在南京完成了《儒林外史》,而袁枚也在这一年辞去江宁县令,买下一处荒园,改名随园。
以这三个"两"为线索,郦波老师带领同学们走进众多金陵文学大家的生活,串起了南京人熟悉的半山园、鸡鸣寺、随园、莫愁湖等地名,让学生了解金陵文人在奠定中国诗学、中国文学上所作的贡献,感受南京城作为世界文都的厚重历史与城市精神。
讲座中,郦波老师还特别提醒学生,在这个人人刷手机、知识碎片化的时代,要注重对知识的梳理和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锻炼理性思考的能力。
郦波说:“如何帮孩子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文明史观,这些都非常重要。”郦波老师说:“梳理南京千年文脉,其实只是一个切入点,希望同学们对千年文脉能够有所把握,了解这座城市的精神,了解我们文明史背后内在的价值与精神。”
“听完郦波老师的讲座,我觉得我对南京不管是历史还是文化,都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 初一学生张顺顺说。
不久前,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中部获首批"南京市文学之都文学联盟学校"称号。《品读中国 · 南京文学课》是学校多元化课后服务的探索,也是为学生提供的一种独特的读书方式。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邀请名师大家走进校园,带领学生读南京文学,爱南京文学。”学校副校长杜匀说。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姚伟 仇煜 编辑/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