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潘国光,作为一名承传延续型画家,以写意山水花鸟画享誉姑苏。其画重视骨线、讲究用墨,精神气息灿烂而单纯、浑融而简概,繁不至腻、简不至空、艳不失雅、新不失古,有传统气息和风神秀发之致。年过八旬,潘国光在家中日日写字作画,生怕一日闲过,他的中国古典式的文人情怀,与笔墨的老辣同步,愈加浓厚。
古往今来,一切坚守传统的人都是甘于寂寞的。潘国光,1942年生于靖江市。师从张辛稼先生,擅画山水、花鸟。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江苏省美协会员。20世纪80年代应邀赴日本讲学、艺术交流,在日本东京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
潘国光从小生长在一个文化氛围非常浓的家庭,对中国画自身的文化品格有一种认同、有一种热爱。所以,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坚持中国画的理念与气息。其实,坚持一种东西并不意味着保守,潘国光认为,作为书画家,不能一直一个面目,应该心映万物 ,风格形成就是艺术结壳。而一个健康的书画市场一定是有好的画家,有好的藏家,更有好的评论家。评论家能够帮助画家把握方向,并有所修正,而现在的画家探索的大部分是市场,而作为苏州的画家探索的领域应该是心性,画为心声。
有论者认为,潘国光能在传统中国画自身的规律上下大力气,而且摸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真脉。他只是淡淡一笑,不置可否。转过身,他轻言,好的传统一定是内求的,作减法,传统的笔墨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而不是一些技巧,片鳞只爪。“以前的我喜欢雄强,是向外膨胀的一种能量,现在的我更喜欢静淡冲远的艺术境界。”在潘国光心中,艺术始终是由两个方面组成的,首先是精神,而后是技术。技术方面转换过来为精神服务,技术不能脱离开艺术,技和艺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二为一。
“诗书画印”是吴门绘画的一个程式,也是潘国光画面中的经典组合,潘国光每日读诗习字,勤练不辍。有的人认为,绘画是一种独立的东西,诗在这里是多余的。绘画就是直观的、视觉的,这是现代一些人的说法。可是,古人为什么把诗跟画联系起来,它注重的是精神性。
潘国光说,比如说画一棵竹子,竹子是一种客观的植物,它无法说明别的意思。但是,传统文人绘画不是这样的。郑板桥说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把一棵竹子引申到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为官者对于老百姓疾苦的一种关心这样一种境界上来。如果没有这样的诗,这张画的意义还能有多深刻呢?因为有了诗,它就要有一个书写的形式在里面,书法本身就是艺术,就是一种美。书画家用印也不单单表明这幅画是谁画的,它还有其他的一些意义,会更加深绘画中的人文精神,所谓看其画如见其人。
所以,对于一些年轻画家,潘国光总是告诫他们要多用功,不要太在意市场的名气。古人讲“名”这个东西,300年才能有定论。“我的老师张辛稼讲,绘画是一个寂寞之道,要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出来。最后能否有所成就,是后人的评价,而不是当代的。”
(苏报融媒记者 南音/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