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之年的“丰收答卷”
——湖北农业“稳链补链强链”逆风向上
夏粮面积1914.09万亩、总产94.39亿斤,同比分别增长1.8%、3.2%;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2081.4万头和208.8万头,分别实现8个月和10个月连续回升;农产品出口逆势增长,达到9.76亿美元,同比增长17.8%;果菜茶药等特色种植总体平稳……
今年以来,面对抗击疫情的“大战”和防汛救灾、恢复发展的“大考”,湖北围绕“稳链补链强链”,借力“云端”,聚力产业链,着力科技赋能,努力降低疫情汛情影响,稳住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农业附加值,全省“三农”形势总体向好,交出了特殊之年的“丰收答卷”。
借力“云端”让“鄂货”走得更远
“张磊,7750斤*1.9元/斤=14725元,已付;小北,9724斤*1.9元/斤=18475.6元,已付……”正值湖北山药上市的季节,湖北省宜城市王集镇新星村的丕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丕平的小本子上记满了自7月底山药开挖以来农户的“收成”。
刘丕平今年种了200亩山药,还带动周边农户种植5000多亩。种山药这么多年,他感觉今年是压力最大的。“受疫情影响,山药价格不理想,但产量影响不大,每亩还是能挣1万元左右。”刘丕平告诉记者,往年这个时候每天出货量约7万斤,现在只有不到2万斤。“目前只收了1000亩左右,但山药可采收时间长,不少农户在观望市场价格,估计这小本子要记到年底了。”
在刘丕平眼里,土地不负勤劳人,年初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农户错峰下田,戴口罩干活,在群里话农事,线上教备耕,手机上下单,直通车送农资的情形还历历在目。物流恢复后,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以前的老客户“点名”要货,而且相比往年单纯走线下销售,今年他还“触电”尝鲜了电商,“起步阶段虽然量不大,但多了条路,心里也更踏实。”
这些正是今年湖北农业逆风向上的缩影。疫情期间,受省内流通效率低和省外订单削减的“双重挤压”,湖北农产品销售困难,“猪压栏、禽压棚、鱼压塘、菜压田”等现象较为严重。 到4月2日时,全省加工干春茶12500吨,销售7400吨,收购加工量、销售量仅为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一;成品虾存塘量约10万吨,销售量仅为去年同期的35%;春栽香菇制袋2.3亿袋,累计积压约4.5万吨。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恩施玉露,请各位网友踊跃购买”“很高兴今天可以为英山茶叶代言”“夸太多不如亲自购买,5斤装秭归伦晚脐橙29元包邮”……困境之下,一场场特殊的“直播带货”在政企协作中轮番上演,媒体主播、网红明星、地方领导干部联手各电商平台,为湖北“拼单”,也为湖北农产品的销路拼出了“云端”新通道。
“疫情期间,我们靠直播,1个月的销售额50万元。”主要生产腊肉的恩施屯宝生态农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郑国清说,以往销售主要靠传统商超,租金、人力成本高,回款慢,利润有限。今年在地方政府帮助下,公司借助线上渠道,及时销售积压商品,解了燃眉之急。
“通过新平台、新渠道,把产品卖出去,疫情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市场课。”疫情倒逼转型,长期以来埋头于生产的郑国清在“云端”收获满满,他也开始关注研究网络直播、社群营销等产业链条上出现的新业态、新机遇。
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重创湖北农业。疫情稍微缓解,进入6月份,“超长待机”的梅雨季和连续多轮强降雨,又给农业生产带来二次冲击。
在市场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通过“线上带货‘引导’线下靶向‘对接’”,湖北茶叶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销量甚至超过常年。
“正常年份,全省茶叶总产量30万吨以上,其中春茶总产量12-14万吨,占我省茶叶总产量的40%以上,春茶收入占全年茶叶收入的70%以上。”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副处长陈迪林介绍,截至5月20日,全省累计加工干茶13.31万吨,累计销售量11.66万吨,累计销售额172.15亿元,远好于2019年春茶产销行情。“2019年5月30日的时候,全省春茶产量14.2万吨,产值126.6亿元。”
延伸产业从“种好养好”转向“卖得好”
“这个壳也能吃吗?”“可以的。”“没吃过这种虾尾,比较新颖。” 今年7月,第十一届湖北(潜江)龙虾节暨第四届虾-稻产业博览会上,一款新开发的小龙虾休闲零食,吸引了不少市民尝鲜。
从生鲜小龙虾到加热即食的调味小龙虾,再到如今开袋即食的香酥小龙虾,湖北小龙虾企业在深加工上不断探索。华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关业亮说,受疫情影响,今年小龙虾养殖效益受到冲击,企业把提高小龙虾附加值作为突围口。此次博览会上,湖北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和潜江市政府还发布了湖北省(潜江)虾-稻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覆盖从生产环境到生产工艺,从产品分级到市场交易,从传统产品到衍生产品的虾稻产业全链条,由基础通用、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延伸产业等方面的标准组成。目前,潜江市小龙虾加工龙头企业16家,年加工能力35万吨。
麻辣、蒜蓉、十三香、油焖……曾因疫情“滞留”水塘的小龙虾终于“上岸”,被摆上餐桌,甚至被装进零食袋,唤醒了大家的味蕾,也成为湖北农业复苏重振的缩影。
湖北是全国水产养殖大省,2019年湖北水产品总产量469万吨,淡水渔业养殖面积、人均占有量、渔业科技实力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全省小龙虾产业链综合产值92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253亿元、第二产业219.64亿元、第三产业450.36亿元。疫情影响下,小龙虾产业融合发展的潜力被进一步激发出来。
洪湖市新宏业食品有限公司无菌生产车间内,去头、去壳、开缝、挑线、去黄,一只只油亮鲜红的虾子,在工人手中几经翻转……夏季,每天约200吨虾仁、虾尾、调味虾等加工产品从这里飞往全国20多个省市,有的甚至出口国外。
“不仅如此,我们综合利用率已达到95%以上,一些原本被丢弃的废弃物都利用了起来,比如虾壳就可以加工成虾粉,做成饲料。”洪湖市新宏业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育庆说,他们的产品对接多个知名网络平台、电商、餐饮连锁店,小龙虾慢慢脱离了最初夏天“捕捞+餐饮”模式,转向集苗种繁育、健康养殖、精深加工、物流餐饮、文化节庆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全力整合资本、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湖北正着力让农产品从“种得好养得好”转向“卖得好”。
“每周鲜藕的订单有40多吨,直供东南亚等国外市场。”武汉市江夏区的一片藕塘边,武汉市金水祺良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吴祺告诉记者,受疫情和汛期内涝影响,今年莲藕产量有所减少,但价格上扬,加上通过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营收基本能与去年持平。“除了常见的藕粉,还有不同口味的熟食,仅熟食一天的销量也有10吨左右。”
莲藕是湖北省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吴祺经历了莲藕亩产从不足1000公斤到2000多公斤的跨越,也见证了从几毛钱一公斤鲜藕到1元钱一小袋莲藕制成品零食的增值。“这些影响卖相的‘边角料’也有用,可以加工成藕粉。”他拿起几节被掰掉的藕头说。
科技赋能守好“三农”战略后院
枣阳是湖北省的产粮大市。今年枣阳夏粮生产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了“三增”。枣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国强说,目前枣阳市的秋粮已陆续进入成熟期,预计枣阳全年粮食总产可达130万吨,丰收在望。“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收获程度,加大农业气象和技术指导服务,紧盯收获后期天气变化,防‘仓门受灾’。”
“面对如此特殊的环境,我们稳住了农业‘基本盘’,但罕见疫情与特大汛情双重冲击,也暴露出了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些短板。”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肖伏清体会比较深的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品牌建设、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滞后。
眼下,湖北正以问题为导向,以服务为抓手,把疫情带来的损失转化为提高“三农”工作的动能,积极依靠科技支撑、释放改革活力,持续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在去年启动“515”行动(即由5位院士领衔,在涉农高校、科研单位牵头组建15个科技团队,对接联系15个重点县[市、区],开展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基础上,湖北农业农村部门今年加快了资源下沉农村、科技赋能农业的步伐。
在监利虾稻共育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稻田里,虾跃稻香,两种看似不相干的生产方式相伴而生,产生了绿色水稻、绿色水产的“双绿”效益。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领衔的“双水双绿”试验示范点。专家团队针对水稻品种不优、虾稻接茬时间差异、虾稻二者争地争水等问题,培育出专用绿色优质水稻品种,正在制定“双水双绿”种养标准,进行示范推广。
“梗阻”在哪里,科研就扎根哪里。针对当前蕲艾种植产量不高、效益难提升的瓶颈问题,专家团队正精心选育蕲艾优良品种,研究蕲艾机械化采收,助力蕲艾产业集约高质量发展。
“油菜院士”傅廷栋带领团队研发出了高含油率、高油酸含量的优质油菜品种,已在荆门推广面积20多万亩,种植、加工、休闲旅游的完整产业链也呼之欲出。
科技赋能农业,一系列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在湖北农业生产中开花结果,为守好“三农”战略后院提供了助力。
在京东集团副总裁、华中区总经理任广乐看来,一个现代化的农业产业链,包括生产、物流、冷链、销售等诸多环节,需要抱团合作、协同发力。京东下一步将与湖北农业农村部门从打造生鲜产业带和区域品牌,建立高品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完善支持农村电商、物流配送协同发展的配套金融服务体系等7个方面切入,合力助推湖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面临的任务还很多,要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要把灾情造成的损失补起来。”肖伏清说,加速推进重振重建,湖北农业农村部门已确定15条落实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的具体任务,落实财政投入106亿元,确保农业农村系统稳定、农业农村经济持续恢复、发展。(记者 侯文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