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协鑫集团主办的“长三角数字能源算力大会暨专精特新产业融合发展论坛”在苏州举办。会上,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冯升波,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信息化管理部吴张建,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数字部庄荣,华为数字能源全球充电业务总经理梁艳,腾讯副总裁、 腾讯云智能商业化中心总经理王麟,协鑫能科数字能源首席战略官崔靖,围绕“打造市政基础设施能源新引擎”这一主题作了分享。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兼标准化管理中心主任刘永东担任主持人。
本场论坛的精彩观点
(资料图片)
1.从能源经济研究角度来说,我们有一个不可能三角(三元悖论)。绿色、安全、经济在传统能源为主的情况下,想要统筹兼顾确实是不可能的三角。
2.经济发展需要能源消费,能源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发展跟能源不可能完全脱钩;但是经济发展跟碳排放,完全是可以脱钩的。
3.一个大模型的“三驾马车”是算力、底层模型、数据。
以下为圆桌对话的演讲实录(有删减)
算力赋能城市能源技术设施
刘永东:算力可以赋能新型电力系统,但算力本身是耗能的,它需要能源的基础设施进行保障,所以我们要更加聚焦在城市能源基础设施如何能够赋能算力。在这个过程中间,实现算力与数字能源之间的融合发展,协同发展。
第一个话题请冯主任来回答,“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了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动能源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加快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的融合发展等一系列制度要求。从政府宏观的研究机构来讲,如何解读这些文件?对于能源企业和地方政府,如何准确、全面、完整理解文件的内言和外含,您有什么建议?
冯升波:如果谈内涵,最重要的是要跳出算力本身去看能源体系,包括新型电力系统。
从能源经济研究角度来说,我们有一个不可能三角(三元悖论)。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货币独立政策跟货币的稳定,跟资本的自由流动,这三者是不可能同时最优的。其实能源一样,绿色、安全、经济在传统能源为主的情况下,想要统筹兼顾确实是不可能的三角。
回到算力本身,为什么有的城市不愿意去接纳能源算力中心?一是能耗指标下,很多数据中心不能给当地创造GDP,一点好处也没有,为什么要建?
好消息就是,我们现在有了“双碳”目标,将来控能耗要转向控碳,这是个利好。
经济发展需要能源消费,能源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就是说经济发展跟能源,我个人理解是不可能完全脱钩的;但是经济发展跟碳排放,完全是可以脱钩的。
从我们整个能源体系来看,我们对算力的要求是必需的。我们一直强调2014~2020能源战略,这个战略里,首次提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随后有“十三五”能源规划、“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再到双碳、能源领域碳达峰方案等。
这里对能源体系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如何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仍有很多东西需要统筹兼顾的。能源产业的绿色化和数字化是大势所趋,即把算力跟电力,广义上的能源结合起来。
刘永东:第二个话题我想请教一下吴主任,在算力经济和数字能源结合的过程中,推动城市新旧动能转化的同时,对城市的建设和增长方式到底有哪些具体的变化?
吴张建:如果说我们社会最好的组织形式是城市管理,今天如何提高我们的城市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一个很好的概念就是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有个前期条件叫数字城市或透明城市,把城市和基础设施还有市政全面数字化,也就是过去讲的数字孪生城市。如果我们把城市立体起来,把城市的社会、各项事业、每个人的经济活动基于这样的立体来重新标注数据,大家就把所有过去的信息全部立体化了。
如果我们基于智慧城市或数字城市来重新管理能源,如果我们在每个端口、截面、设备,把城市用户的用电、用水等实时信息标注出来,以及所有产能的地方,这样的信息系统,加上我们过去的调度经验、管理经验、协同经验建立起来的模型,这些模型就是经验。
如果有算力再支撑这些信息,那我们的新型电力系统或许可以先实现自我平衡,我想这可能是我们今后要发展的一个方向。
所以如果我们能源能得到这些信息和数据,我们新型电力系统肯定有大的前提,但是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强大的算力,才能把城市模型运转起来。
刘永东:我突然想到一个例子,大家知道北京很堵,为了缓解交通,提倡公共出行,并在北京的二环、三环搞了个公交道,没想到反而更堵。我在想,假如有了算力和大数据,可能出台的政策会更加精准,这也是所谓的算力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会起到这样一个作用。
下一话题请庄主任回答,在具体的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中,华电集团有什么具体的措施吗?这些措施能够对市场、能够对社会的投资,带来多大的投资空间?
庄荣:在算力这方面,这两年华电也在做大的数字化转型,今年我们做了华电集团新的数字化规划。新的数字化规划当中,我们其实结合新能源的投资,在布局两个新的数据中心。关于我们在新数据中心有着几个方面考虑:一是算力;二是国产化替代。
我们将在贵安建立两个数据中心,一个是华电集团的数据,同时我们结合新能源的集控,还会结合区域一起来做,这是我们在数据中心与算力的一些考虑。
所以说目前我们华电集团所做的数据中心,包括将来的算力中心,还是针对华电集团本身的业务为主,可能在允许的情况下对外提供一些服务。
刘永东:请梁女士来分享一下,华为数字能源业务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如何来看待数字经济对于能源产业变革的趋势?
梁艳:关于数字能源,我们的定义就是希望把华为30年在数字化的根技术上的积累,以及面向未来低碳化,我们是希望把电力电子技术像热管理系统等,以及向数字化领域我们所探讨的5G、物联网IOT、云技术等多项技术充分融合,我们的核心目标是希望能真正推动能源革命。
面向整个能源的变革,我们看到它其实有两个大的方向,一个是在能源的供给侧,一个是在能源消费侧的大的变革,能源供给侧应该是过去这些年,在新能源领域,像华为、协鑫我们在新能源的发电领域,我们携手从上游、中游、下游,一起共同努力创造了丰功伟绩。
面向未来的布局,在能源的消费侧也有两大方向,一个就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主要是从物理性的管理,未来它会走向数据资产的管理,就是我们探讨的数字孪生的技术,存在海量的数据。就像我们看到的人工智能,每18个月它的需求会翻一番,这是全球的需求,也是确定性的方向,带来了对于大量的数据计算存储产生的大量能量消耗。
第二,就是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油车这个大的方向。从消费侧看有一个指数级的增长,国务院办公厅也正式发布了,把充电基础设施定位成为新能源电动汽车所服务的交通能源基础设施。我们认为这在城市级基础设施发展过程当中,就是提高到高质量的发展,要给这个产业全新的赋能。
刘永东:下面想请问王麒总经理,大家知道腾讯今年6月,正式发布了城市级的综合能源数字平台,腾讯作为互联网的企业,现在要进军能源行业,你们只是赋能,还是亲身下海成为其中能源的一家企业?
王麒:腾讯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在结束上半场的消费互联网,现在整个公司的转型成产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意义就是互联网公司要为产业各行各业去进行技术上的赋能。
腾讯其实在to B或者在能源行业里面已经践行了好几年,之前的方向,其实我们更多的是在云计算方面提供底层的网络存储,帮助企业实现内部无纸化办公,让它的整体的IT基础设施更加顺畅或成本更加低,在大数据上面帮助企业建模,以及帮助企业、能源企业去做预测性的数据分析和决策。
但在ChatGPT出现后,整个行业对大模型有了非常高的关注,并且大模型对各行各业,尤其能源行业带来的变革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都知道在大模型里面,最基础的其实就是算力,如果大模型上面跟算力上面配合,光靠互联网企业其实是不够的。协鑫作为这种行业里面的标杆企业,亲自来参与到算力的自算中心的构建,这一点是非常好的,对行业贡献是非常大的。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腾讯非常希望我们能够跟算力中心能够去合作,我们能够提供上乘的算法的分析平台,以及训练平台最后能够和底层的算力一起来发挥作用,最后为整个能源行业去提供新一代大模型,能给这个行业带来新的变革。
刘永东:请问崔总,协鑫集团作为能源算力中心首个民营龙头企业,您认为协鑫在算力建设过程中的先发优势什么?这个优势能不能够保持下去?在具体的算力产业的布局中,协鑫的重点工作有些什么?
崔靖:今天大家都坐到一起时,我们办的这件事才有希望。因为协鑫并不是什么事情都能做,但是我们可能有一些在座的各位目前不完全具备的东西。
第一,协鑫有数据,技术、模型都需要大量的数据,协鑫有非常完整的、几十年积累的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等各种能源数据,我们的数据有大量的沉淀。运用这些能源数据能完善我们的模型,让它能够变得更加实用,这个是我们的先发优势。
第二,协鑫有场景,再多的研究终究需要落地做成产业,协鑫的4万多同仁是每天在市场一线的。我们拥有大量的一线场景都在推进,当这些场景真的变成现实的时候,就是算力跟电力落地的那一天。
董事长提了一个非常好的概念,协鑫不是一个计算中心,我们希望能把它变成像工厂一样,提供算力工厂的服务,哪里有载荷,哪里就有算力服务。只要城市不断发展,我的算力就不停地为它提供服务。
第三,协鑫作为一家新型能源企业,它有很多体制上和资源上的优势。大家可以看到像新能源之所以能发展起来,是因为它很多是从民营经济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那这个事情,包括电力+算力这种新型的改革,一定是更灵活的体制,更容易实现走出第一步。
这种创新型的东西,可能协鑫的体制更容易把它变成现实,实现0和1,到了1以后,大家共同发展。如果我们能创新这样一个新的模式,那之后可能我们就会永远比别人快几步。因为像这样一些东西,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它是各方面综合的问题,需要有能力把大家能结合在一起。
转型的关键要素
刘永东:大家都知道现在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具有数字化、智能化和生成化的特点,实际上它的场景也很多,愿景也很多,应该说也是非常美好,但是点多面广,涉及专业环节众多,它的应用场景也众多,好像发挥很大的作用,好像什么都能干。但实际上我们客观来看待,在推动城市能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间,转型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快。
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建设过程中间的作用方面,显现得也不太明显。虽然我们看着远景很好,我们转型的过程又非常艰难。请问,您认为在转型的过程中间,哪个因素或者哪个环节,或者哪个工作最为重要?
冯升波:这个问题是一个比较通用的问题,我担心这个会在实验室到商用化这段出事。
吴张建:大模型的“三驾马车”是算力、底层模型、数据。刚才崔总讲的,协鑫三驾马车里边有两驾都已经准备好了,所以说腾讯作为民营企业,我们要在算法这块以及整个算法工程这块,我们要一起跟上,一起协同,为能源这个行业做出巨大贡献。
庄荣:从我个人的认为和理解角度而言,如果作为一个传统的火电,为了适应目前的新型电力系统,最大的转型还是关于火电灵活性的改造,如何适应深度调峰。
粱艳:我的观点是做转型,最核心的就是一把手关注和顶层设计,因为我们这些年做了很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转型的本身实现的技术只是落地的手段,但是真正要做转型最核心的,需要一把手在战略上面要有一个明确的预判,我们把它看作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首先要从城市的主观战略关注有顶层设计,然后落地到能源相关的企业。
王麒:如果我们能够知道每一个设备在哪里耗能,都耗了多少能,如果我们知道每一个发电类型能发多少,那各种不同的发电平衡,就能很好实现。
因为大家都在讲模型,模型就是一种经验,作为百年老店在信息怎么平衡,我们是心里有数的。问题是怎么知道这些信息,所以建大模型的时候我说过一句话,光有模型是不行的,光有模型没有数据就是空壳。所以我讲的还是数据,有了数据和模型,还需要算力,没有算力前面两个也是空的,所以未来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算力。
崔靖:我讲了八个字,叫跨界融合产业落地,这可能是事情能够成功比较关键的地方。
为什么叫跨界融合?我们最近在跟中科院推进一个很有意思的项目,大家知道夏季经常刮台风,但是国内没有台风险,原因是台风险的预测模型是英国的,我们中国没有。所以中国保险推不出来,他就委托中科院做模型。中科院很努力做了一个模型,但算力不够,去年六个风球过来,数据一次要导两个多月,根本算不出来,所以我们参与之后,很高兴能补足它的计算能力。但是也很遗憾,我没有更多的模型能力能帮它,所以这块就是需要大家一个跨界。
这是一个非常鲜活的例子,如果不同的人,能够把各自强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像这件事,今年大家就可以买到中国的台风险了。
刘永东:我也谈一谈我个人的观点,什么最重要?我觉得数据才是最重要的,没有数据后面一切都等于零,就没有我们这样一个话题,客观来讲我们能源行业,过去比较关注是能源流,现在的信息流,通过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包括我们的电力系统实际上也正在向着透明电网去发展,让我们的各个环节都有数,可能我们过去比较关注我们的发电,我们的输电,到我们的配电和用电,实际上还缺大量的数据。
所以目前电力行业为什么要发展透明电网,说白了也就是让各个环节都有数据,有了数据我们就能算,有了算力我们就能够更好的交互融合发展。
文 | 钟欣
End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出品 | 中国能源报(ID:cnenergy)编辑 | 李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