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报来啦!2021年,青岛这些方面的发展最为亮眼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 2022-03-22 18:22:50

3月17日,青岛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青岛调查队联合发布《2021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青岛市人口总量平稳增长,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25.6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49%。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1007.17万人相比,青岛市常住人口增长18.5万人。此外,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136.46亿元。市场活力稳步增强,去年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30.1万户。

常住人口1025.67万,经济总量上新台阶

青岛常住人口年增量位居近十年高位,增长势头良好。

公报显示,人口总量平稳增长。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25.67万人,与上年末相比,增加了15.1万人,增长1.49%。与第七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18.5万人。

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91.5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7.17%,比上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

青岛越来越成为更多人工作和生活的家园。不但人口增量多,青岛的就业形势总体还很稳定。

城镇新增就业38.13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6.8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5.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4%,比上年降低0.29个百分点。

人口对于一座城市经济的增长起到决定性作用。

2021年,青岛的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136.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两年平均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0.06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5070.33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8596.07亿元,增长9.2%。三次产业比例由2020年的3.4:35.3:61.3调整为3.3:35.9:60.8。

与2020年相比,2021年的青岛,GDP总量提升了1735.9亿元,自2000年以来,增幅首次突破千亿,并一举跨过两个千亿台阶。青岛在全省的首位度由2020年的16.96%,提高到2021年的17.01%。

从全国层面来看,青岛排名稳定在第13位,但在总量上还是被宁波拉开了差距。同时,青岛继续领先无锡,并缩小了与天津的距离和扩大了对郑州的优势。

市场活力稳步增强,市场主体新增超30万户

近年受疫情反复、消费低迷等因素影响,市场主体的生存质量普遍不高,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在这种背景下,青岛强调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致力于打造便捷高效的营商环境、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和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各相关部门综合运用纾困减负、激活增效的各种政策工具,从财税、金融、社保等多方面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的帮扶力度,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市场环境,不断打造优质创业生态

不断的努力迎来了可喜的收获。公报显示,市场活力稳步增强。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30.1万户。其中,企业12.6万户,个体工商户17.5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906户。年末,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95.4万户,比上年末增长8.2%。其中,企业72.9万户,增长10.0%;个体工商户120.7万户,增长7.3%;农民专业合作社1.8万户。实有民营经济市场主体191.9万户,增长8.4%,占全部市场主体比重达到98.2%。

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提效,“新经济”发展喜人

2021年,青岛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提效,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山东一共只有两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均在青岛。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都是青岛支柱产业。

青岛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增强企业创新主体活力,驱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不断进阶。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获批建设。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投入运营,中车四方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下线。

四新经济发展喜人。全年“新经济”投资比上年增长7.1%,占全部投资比重达50.4%。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1%;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4.5%。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4826.7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34.1%。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291.7亿元,比上年增长22.2%。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8.1%,占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到28.1%。全年城市轨道车辆产量1587辆,智能电视产量1881.6万台,工业机器人产量1964套。

创新动力显著增强。新建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8家,总数达24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554家,比上年增加1158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306家。新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总数达97家。累计有13家企业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榜单。现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2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0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9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2家。新引进集聚人才26.1万人,人才总量突破251.1万人。

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初步统计,全市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409项,获得省级科技奖励102项。其中,自然科学奖12项,技术发明奖4项,科技进步奖85项,最高奖项1项。技术合同交易额3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7%。涉海技术合同成交额31.8亿元,增长12.2%。有效发明专利46609件,比上年增长22.6%。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6.28件,比上年增加5.28件。PCT国际专利申请1616件。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60.5%,三产固投失速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青岛的“项目落地年”。而某种意义上,打赢工业项目落地攻坚战,青岛就成功了一大半。经过多次与兄弟城市的对比分析发现,青岛能否在全国竞争中排位争先,工业增加值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021年,工业生产稳中加固。全年工业增加值3884.07亿元,比上年增长8.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

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6.6%,制造业增长8.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0%。

分重点行业看,汽车制造业下降12.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6.4%,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18.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8.8%,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9.2%。

而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和必要前提。2021年,青岛投资保持稳定增长。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0.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5.4%,均超过20%,而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住宿和餐饮业、文体和娱乐业等,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投资下降了1.8%。因此平均下来,2021年青岛固投增速只有4.1%。

另外,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4.8%,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为115.6%。

从投资来看,其中最为亮眼的工业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2.2%和60.5%,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9.6%。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甚至高达60.5%!与之相对应的是,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1%,快于规模以上工业9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9.1%。

制造业是青岛立市之本、强市之基。2021年10月28日,青岛市政府发布了《青岛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市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谱写了路径。

民生保障更完善,生活质量稳步升

一座宜居幸福之城,须有鲜明的民生底色。从拓展城乡居民就业渠道到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从优化市区交通环境到推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这既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好事,也是一座城市更具幸福感、安全感的最好注脚。

2021年,青岛城乡环境品质不断提升。地铁三期获批建设,1号线全线贯通运营。新机场高速连接线建成通车,明村至董家口高速开工建设。官路水库工程全面启动。深化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城市更加宜居宜业。中山路、台东步行街、邮轮母港区等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加快推进。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964.39平方公里。全年实施老旧小区改造216个,启动棚户区改造1.4万套(户)。着力优化市区交通环境,环湾路—长沙路立交、太原路东延段建成通车,整治提升53条市政道路,打通30余条未贯通道路。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7万余个,向社会开放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360个。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创建1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个示范片。改造农村危房604户。

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全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104所。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惠及学生63.5万人。截至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大专院校(含民办高校)29所。其中,普通高校14所。全年研究生招生2.1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11.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7万人,普通高中招生5.3万人,初中招生9.3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1.8万人,特殊教育招生0.05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6.8万人。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市公共卫生应急备用医院投入使用。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4587处。各类卫生技术人员9.67万人。其中,医生3.98万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6.79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6.52万张。大幅提升常态化疫情防控能力,建立系统协作、部门协同、跨区域联动的流调溯源工作机制,疾控流调队伍491支共4838人;建成2个国家公共检测实验室和3个城市检测基地;核酸检测机构83家。

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223元,比上年增长8.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239元,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25元,增长10.4%。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2878元,比上年增长8.5%,恩格尔系数为28.0%。

社会保障更加完善。截至年末,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3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7亿元;城乡特困供养人数1.2万人,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金支出2.4亿元。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人数为326.0万人,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82.9万、911.9万、271.3万和315.0万人。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