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8:00医院集合,次日凌晨1:30到达住处,历经17个半小时的长途跋涉,从黄海之滨到黄浦江畔,一行10人终于完成战场的转换!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派出的核酸检测队。4月3日,他们随山东省援沪医疗队和山东省核酸检测队深夜抵沪,4月7日,他们已经完成了在气膜实验室的培训和熟悉。这是一支由9女1男组成的专业检测队伍,当中有年过50岁,在检验岗位上摸爬滚打30余年的“老将”,女儿在沪读研,虽相隔不远却无法相见;有一人肩负起扛行李重担的“暖男”,家有耄耋二老,身体抱恙,因紧急支援无法陪在身边;有丈夫同为本院医生的“宝妈”,巾帼不让须眉,关键时刻勇挑队长一职,只不过心有对5岁女儿的亏欠……
睡梦中接到电话
短短几秒钟紧急告知援沪
“抓紧收拾行李,8点医院集合,带队去上海支援,快!”4月3日清晨6:30,还在睡梦中的王宁被一个紧急电话打醒了,整个通话过程只有几秒钟,还没等她回过神来就挂了。她一骨碌爬起来,拍拍身边的老公,“我要去上海!”老公也愣了一下,接着坐了起来,两人顿时睡意全无。
王宁是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生化室组长,给她打电话的是检验科主任程绍云,安排她作为本次医院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队长。王宁的老公也是本院的一名医生,前一天刚从即墨区隔离点完成核酸采集任务返回家中。俩人虽有些许惊讶,但彼此心知肚明,疫情当前,作为医务工作者,必须“指哪儿打哪儿”。“其实我早心有准备,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家待命,按照医院的要求,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出发去支援,只不过没想到会去上海。”王宁事后接受采访时如此描述当时的心理活动。
这是一次说走就走的逆行,一切都是未知。她和老公赶紧起床,心照不宣地收拾行李。“上海天气怎么样?厚外套还带吗?”“外套带不带不重要,口罩一定要多带!”俩人偶尔的几句对白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行李收拾完毕,整装待发,可是,孩子怎么办?一起带上去医院送妈妈!王宁有一个5岁的女儿,还在上幼儿园,平时由夫妻俩照看。事发突然,双方老人都不在身边,不能独留孩子一人在家。
“妈妈要去打病毒了,你在家乖乖等妈妈回来。”
“妈妈,你去哪儿?”
“去很远的地方。”
“把我也带上吧。”
“你太小了,还打不过病毒,这次妈妈先去。”
“妈妈,我好舍不得你。”
……
去医院的路上,女儿的心里话让王宁心里酸溜溜的,下车前她紧紧地抱了抱这个小女孩。
南下的高铁上汇报行程
父亲连用三个“切记”叮嘱安全
程绍云所负责的检验科一共有42人,自疫情发生以来,经历过医院两次“定点”收治的重任,经历过烟台、莱西、天津等地的紧急支援,身经百战的检验人一次次经受住“检验”,练就了扎实过硬的本领。本轮疫情发生以来,科室成员分批次、分梯队安排任务,有的驻守医院,有的支援外地,有的在家待命。
“当天接到通知时不到6点半,我迅速从在家待命的小组中抽掉出10名精兵强将,第一个电话便打给了队长王宁,随后,我们联手在最短的时间内通知到每一个人。”程绍云回忆当时的情形,虽然时间比较早,但是每个人都第一时间接起了电话,没有人拒绝,没有人掉队,大家提前到院,8点全部集结完毕。医院开辟绿色通道为每名队员紧急做了一次核酸检测,装好了整整14箱防护用品以备不时之需。人员、行李、物资全部到位,大巴车准点出发前往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与市立医院派出的20人支援队伍汇合,就此,总共30人规模的青岛市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成立。又是经过4个多小时的颠簸,当天下午2:30,“青岛核酸检测队”顺利会师济南。
“一路上我就在想,为什么去济南集合,为什么不直接从青岛出发,到了以后才知道,竟然是个大场面!”回忆当时的场景,王宁用“震撼”二字形容。千余人集结于此,身着统一的队服,夺目的“樱花粉”十分应景,充满了美好的寓意。鲜艳的旗帜、醒目的横幅、庄严的集体宣誓、口号响彻天际……“满满的仪式感下,那一刻,我内心升腾起神圣的使命感,更加坚定这是一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定当全力以赴,竭尽所能。”王宁坚定地说。
高铁一路南下,广播里一遍遍播放着“感谢”的表达和“辛苦”的慰问,“平安地走,平安地回,务必把大家平安地带回来。”出发前程绍云主任的郑重嘱托一直响彻耳畔,王宁深知重任在肩,不敢有丝毫懈怠,她和队员们在一次次的感动中互相加油打气,也趁机向家人汇报行程。
“爸,我现在在去上海的路上了,不确定什么时候回来,替我照顾好孩子。”当王宁试探着说出这番话时,父亲的第一反应是“怎么这么突然?”紧接着话锋一转,“孩子有我,你就放心吧,安心工作,爸爸全力支持你!”令王宁印象深刻的是,父亲最后连用三个“切记”来嘱咐她保护好自己,早日平安归来。
队伍里唯一的男性
“没想到阔别20年,以这种方式与你再见面”
经过17个半小时的舟车劳顿,王宁一行终于于次日凌晨1:30抵达住处。作为10人队伍里唯一的一名男性,刘国华满身疲惫。他自觉肩负起扛行李的重任,事事处处照顾着大家,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暖男”。
刘国华今年48岁,是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的一名主管技师,在家待命期间,他手机不离手,时时刻刻等待着“那一通电话”,果真,电话来了。“克服一切困难,8点前抵达医院。”刘国华清晰地记得,接起电话时他没有多问,快速判断是“来活了!”他很淡定地将消息告知妻子,妻子也很淡定地回复说“大胆去吧,家里有我”。
对于刘国华来说,妻子通情达理,孩子在外读书,家里并没有大的牵绊,唯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将近80岁的父母。父母年老体衰,腿脚不便,小毛病不断,正是身边需要人的时候,然而,疫情之下,他只能舍小家为大家。
“我当时一心只想着赶紧收拾行李去医院,其他的事慢慢再说,因为跟支援相比,其他的都是小事,必须把所有顾虑抛诸脑后。”所以,他是来到上海以后,才陆续告知家人的。年迈的父母虽有担心,但也全心全意支持儿子的工作,一个劲儿地让他放心;懂事的儿子以父为荣,为父点赞,“爸爸你真勇敢,为你加油!”
亲情是最坚强的后盾,家人的理解与支持让他卸下心头的负担,放开手脚,奋力一搏。从4月4日到4月7日,刘国华和队友们辗转医院和气膜实验室,接受培训,熟悉流程。“气膜实验室的设备自动化程度高,与我们医院的操作有些出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熟悉适应,尽快上手。”
从住处到工作地点,来来回回的路上,看到上海沿途的景象,大家都深有感触。“心里很不是滋味。”刘国华20年前就来过上海,印象中非常繁华热闹,而这次他们所看到的上海,路两边行人和车辆都很少,只有“大白”、警车和一些志愿者,街道空荡荡的比较安静,这种安静让人伤感。“没想到阔别20年,以这种方式与你再见面”,他感慨地说,“这更加燃起了我们的斗志,希望尽己所能出一份力,‘大上海’早日恢复往日的生机。”
52岁“老将”再出征
女儿在沪读研,虽相隔不远却无法相见
与队伍里的“90”后相比,52岁的田威显得有点特殊,她是这支队伍里年纪最大的一名“老将”,有着30多年的工作经验,是大家心目中名副其实的“大姐”。
“任务面前不分年龄,需要我就得往前冲!”田威告诉记者,跟年轻人不同,她在收拾行李的时候,还特地带上了一些自己平时常吃的药品以及对她来说特别重要的护腰带。“抗疫3年多都我们摸索出经验来了,护腰带不能少。”
跟队友刘国华一样,田威的公婆也都是上80岁的老人了。记者了解到,田威的爱人也是一名医生,长期驻守外地,已经有小半年没回过家了。所以,田威平时跟公婆住在一起以方便照应,只不过,这次离青,就只剩二老彼此照应了。
巧合的是,田威的女儿目前正在上海读研,专业也与医学相关,得知妈妈来上海支援后,女儿直言妈妈太厉害了,是自己的榜样。“没想到,我竟然以这样的方式接近了她。”不过,女儿被隔离在学校,妈妈被隔离在酒店,母女二人虽身处同一城市,相隔不远却无法相见。回想起2020年,田威亲自送女儿来上海读书时,被上海的万象盛景所震撼,而当下却是截然不同的对比。
“我们的物资很充足,我们的心里很踏实,就想着大家伙儿全力投入战斗,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盼着疫情早点过去!”田威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