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政前方丨首位!青岛何以剑指“现代产业先行城市”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 2022-04-21 10:12:13

实体经济是城市立身之本,尤其是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后疫情时代,城市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实体经济的竞争。

4月14日,位于莱西市店埠镇的莱西航空产业新城展厅内,一架通体“中国红”的飞机矗立中央吸引了参观者。这是全球首架万丰钻石DA50飞机。展厅旁边两座大型厂房刚刚竣工,本月验收后将投入使用。万丰钻石飞机也将在此生产组装,届时将诞生真正意义上的首架“青岛造”飞机。

2020年12月,万丰莱西通航产业园落户莱西航空产业新城,万丰航空将DA50、HK36两款钻石飞机的整机制造及复合材料零部件制造项目落地莱西航空产业新城,计划总投资20亿元。这是青岛大力发展制造业,夯实实体经济的又一个成果。

全球首架万丰钻石DA50飞机落地莱西航空产业新城

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打造“六个城市”,排在首位的就是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而在今年青岛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未来5年,“现代产业先行城市”的目标定位更加具体清晰——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开展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推动制造业优先发展,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深入实施“工赋青岛”行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2%以上等。

青岛将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放在未来5年青岛重点工作的第一位,充分体现了青岛发展实体经济的决心。

筑牢实体经济

“我们精准招引国内头部通航企业,通过招引一家头部企业,带来一串配套企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从而培育良好的通航产业发展生态。”莱西市店埠镇党委书记张代利告诉半岛政前方记者,莱西以航空教育为依托,以通航机场为平台,以航空产业为核心,积极打造通航运营、航空教育、航空旅游和航空制造等产业集群发展的国家级通航产业示范区。截至目前,在建项目12个,储备项目11个。预计到2025年,通航产业总产值可达100亿元。

莱西通航产业的布局,展示着新一代青岛制造的实力担当。这些实体经济的“底盘”,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支撑。

制造业是青岛的立市之基、强市之本。立足自身制造业发展基础,青岛深入谋划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大力推动重点工业企业主业倍增,汽车、家电、轨道交通、机械装备等千亿级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两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青岛树牢“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鲜明导向,实施“项目落地年”,大力布局新产业,芯恩、富士康高端封测、京东方物联网显示端口器件以及一汽—大众、北京汽车制造厂、华人运通高合汽车等一批项目落地投产,面向未来制造的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青岛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初显: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重回上升势头,2019年触底之后已连续两年上升,2020年和2021年分别同比增长5.5%和8.1%,两年平均增长6.8%。2021年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4017户,较2017年增加448户,为近五年来首次突破4000户大关,青岛跃居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七位。

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

未来青岛将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开展实体经济振兴发展行动,为建设现代产业先行城市提供坚强支撑。

推动制造业优先发展。做强优势产业,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着力提升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海洋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七大优势产业,培育一批世界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力争优势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是青岛将重点发力的七大优势产业之一。对此,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毕建国说,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是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核心承载区,集聚了中车四方股份、中车四方车辆、四方阿尔斯通等一批产业链核心企业。未来要紧抓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两个关键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依托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优势基础,做强全球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二是加快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创新策源地。三是探索产业运营、投融资、资源配置新模式。”毕建国说。

数字经济崛起

海湾化学,就是青岛化工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代表。

通过开发ERP,海湾化学自上而下搭建起业务与财务一体化管控体系,打破“信息孤岛”;通过打造智慧工厂,搬迁后的海湾化学职工人数从1300多人缩减到了1000余人,营收却从16亿元跃升至77亿元,而装置的智能化,也为生产过程精准完善的自动化控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数字经济是驱动城市能级跃升的新引擎。青岛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抢抓互联网由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演进的窗口期,以工业互联网为突破口,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奋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青岛在数字经济领域后来居上。

在产业数字化方面,目前全市重点行业累计建成智能工厂52家、数字化车间146间、自动化生产线350条;全市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7.5%,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8%;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评选中,青岛在中国全部21家“灯塔工厂”中独占3席;卡奥斯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首位,全市“一超多专”工业互联网平台格局加速形成。在数字产业化方面,全市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较2016年底增长了6倍,软件产业规模从2017年的不足2000亿元迅速增长至2021年的2900亿元。跻身“新一线”的青岛数字经济,势必给这座城市带来新的更大的想象空间,提供更为澎湃的动力。

未来青岛将力推数字经济蓄势崛起。加快数字产业化,突破发展传感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引领性产业,推进5G规模化应用,高标准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加快产业数字化,深入实施“工赋青岛”行动,每年数字化改造1000家企业,建设一批标杆型工业互联网平台、灯塔工厂、智慧园区,引领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千兆宽带”“万物互联”“E级算力”等智慧城市新底座。

海信作为青岛土生土长的千亿级高科技产业集团,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贾少谦说,目前,海信已正式把“引领以智能化为核心的先进制造”写入海信的企业使命。同时,海信不断在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B2B产业领域拓展发展新空间,也不断为青岛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以数字城市建设为例,由海信中标建设的青岛市城市云脑项目已接入41个单位的154个业务系统、297个场景,汇集了超13亿条数据,数据底座能力初步建成,崂山区、西海岸新区等区级城市云脑项目也次第推进,下一步将加快推进城市云脑群建设,实现市、区(市)纵向贯通、横向业务联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让更多市民享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

新兴产业引领

蓬勃生长的“四新”经济,正在塑造着青岛新的经济增长点。

酷特智能就是在工业互联网赋能下,创新C2M商业模式,实现了从5分钟生产2000件相同产品到5分钟生产2000件不同产品。日前,酷特智能还入选首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

如今从饲料贸易行业转型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青岛宝佳,在新产业上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宝佳是青岛首批入选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饲料、化工等行业提供超过4000套装备及解决方案,其中在饲料行业的智能集成装备市场占有率超过70%。其产品远销日本、俄罗斯、保加利亚、埃及以及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经济,是每一座面向未来加速奔跑的城市都在大力布局的赛道。大力发展重点产业和“四新”经济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也是青岛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未来青岛将做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智能制造装备、先进高分子及金属材料、精密仪器仪表、通用航空、氢能与储能十大新兴产业,实施重点突破、跨代赶超,打造一批五百亿级和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超前布局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海开发、空天信息、海洋物联网等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

青岛医疗器械创新园

突破“四新”经济,青岛持续壮大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不断培育雏鹰、瞪羚、独角兽及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数字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市有5099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12家隐形冠军企业、97家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19年,青岛独角兽企业实现零的突破,目前有13家,数量居北方城市第二、全国第五位。2020年,青岛“四新”经济市场主体达到2.2万户,“四新”经济实现增加值4041亿元,占全省“四新”经济总量的18%。

培育产业生态

实体经济的壮大,更需要城市与企业的相互成就。

针对不同企业的发展需求,青岛按照专精特新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不同发展梯次,探索出了多项全国独有的支持政策,实现了“精准滴灌”。

去年,青岛组织开展2021年新一代“青岛金花”培育企业公开遴选工作,集聚资源,开展精准诊断,加大培育支持力度。近日,青岛确定了海尔卡奥斯物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日日顺供应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城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作为2021年度新一代“青岛金花”培育企业。

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正在不断优化,不仅有“工赋青岛”、场景开放等一系列活动,助力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而且有新经济联合会、青岛市服务型制造联盟等行业平台,推动企业在资源的链接与碰撞中迈向发展的新风口。

当前,城市间产业竞争已经由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产业生态间的竞争。只有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才能不断激发产业主体的活力。

日前,青岛印发《2022年青岛市支持银行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政策措施》,支持银行机构服务实体经济。鼓励和支持银行机构增加信贷供给、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资产质量,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助力青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青岛持续推进退税减税“双十行动”,通过实施“春风暖心润企”十大便民行动,落实“轻松退、一键享、便捷办、云互动”等退减免缓税便利化措施,让税费优惠政策直达市场主体,提振市场发展信心。

在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方面,青岛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建设创业城市后,青岛出台“青创十条”,建立“政、产、学、研、才;金、服、用、奖、赛”十个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一次性出台《关于促进产才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等多个人才新政,增强了人才引育留用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未来,青岛将锚定“现代产业先行城市”的目标,聚焦办事方便、法治公平、成本竞争力强、宜居宜业等优势城市资源,为实体经济成长提供更多源头活水。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