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下午,青岛市2022年“提升五大中心类急危重症抢救效率”市办实事项目启动会拉开帷幕。记者现场获悉,整个项目分5年实施,今年是决战年,通过在全市具备接诊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等“五大中心”类急危重症能力的34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和132个院前医疗急救站点安装使用“急救绿道APP”,提升急救急诊水平,2022年底实现平均抢救时间缩短5%以上的目标;未来再利用4年时间,建立成熟的、院前院内紧密衔接的“五大中心”救治网络,进一步提升全市急诊急救救治效率。
借鉴北京经验试点先行,形成青岛自有模式
近年来,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创伤等五大中心类急危重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心血管疾病已位居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冠心病、脑卒中和创伤成为青岛市院前死亡原因的前三位杀手,五大中心类急危重症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
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一级主任科员姜兴祥介绍,为了提升全市心脑血管、创伤类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效率,青岛市卫生健康委组织相关专家赴北京考察后,借鉴北京经验,实现“急救绿道智能支持系统”本土化布局。选取市内41个急救站点,青岛市市立医院、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等6个医院(8个院区)试点应用“急救绿道智能支持系统”,自2021年9月试点开始到2022年2月底,试点单位总共创建病历2562例,其中疑似胸痛病历1532例,疑似卒中病历618例,创伤病历412例。其中院前推送1015例,占所有患者40%,院前超过80%创建的病历均在接诊后即刻给院内做患者信息的推送预警,胸痛患者基本提前预警6~9分钟,卒中患者提前预警4~8分钟,创伤患者提前预警5~10分钟,进一步畅通院前院内急救流程,实现了急危重症疾病一体化救治模式,实现了试点的预期目标,为全市范围推广积累了经验。
同时考虑胸痛、卒中等“五大中心”类急危重症患者需求,结合青大附院、市妇儿医院实际工作中的有益探索,创新开发了高危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模块功能,建立更加契合本市转运特点、临床需求和服务患者的平台,形成青岛自有模式。
不等不靠、先行先试,青岛因此在国内建立起首个以青岛市急救中心为主体、各综合医疗机构为支撑的院前“五大中心”救治体系。
纳入“市办实事”,缩短抢救时间,降低死亡率
结合智慧急救试点经验,“提升五大中心类急危重症抢救效率”最终成为2022年度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唯一纳入青岛市政府2022年度“市办实事”项目。在全市具备接诊“五大中心”类急危重症能力的34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和132个院前医疗急救站点部署应用“急救绿道智能支持系统”,收集、分析呼叫120、送达医院、血管开通等各环节关键救治时间节点相关数据,开展对救治时间的数据管理、监测分析,建立质控平台,促进“五大中心”类急危重症院前院内智慧化服务衔接,有效减少各环节衔接时间。
“市办实事在严重威胁居民生命的五大危急症防治上重点发力,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会议现场,青岛市急救中心主任盛学岐着重强调,“此次会议邀请各区市卫生健康局、各区市急救中心、各承担任务的医疗机构负责人参会,并将签订协议书,原因是此次市办实事涉及面广、涉及内容杂、涉及环节多,是任务最艰巨的一次市办实事,要把这个项目做好,需要分工扎实推进工作。”
按照项目进度要求,9月底之前市胸痛中心联盟、市脑卒中质控中心、市创伤中心联盟发布青岛市急性胸痛急救地图、脑卒中急救地图和创伤急救地图。12月底之前辖区内“五大中心”类急危重症院前首次医疗接触到院内救治时间中位数降低5%以上。
据悉,近几年,青岛市大力发展急危重症院前院内联合救治体系建设,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青岛市急救中心6年承办了5年市办实事,在全省率先实现5万人口一辆救护车的急救网络布局,被国家卫生健康委评为2018-2020年 “以危急重症为重点,创新急诊急救服务”先进典型,这表明青岛市的急诊急救体系建设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得到国家层面给予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