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5日全国助残日,上午10:30—11:30,青岛西海岸新区市民文化中心(渭河路)图书馆举办“真人图书馆”讲座,邀请作家于左老师讲述《青岛旧事》,并揭开“我,人生的这部书”的面纱。届时半岛V视全程直播。
于左,祖籍山东青岛黄岛,1966年出生于吉林省,自幼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病程反复,十分痛苦,小学与中学都曾经因病离校。现居住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长江路街道办事处西于家河社区,肢体二级残疾。
于左老师,很多报道都是以“身残志坚”来形容他。作为一名作家,可能更希望大众能通过他的作品去认识他,去了解他。伴着他的故事去“走近”他,“读”一段他走过路,“唱”一曲他哼过的歌。当你通过他的文字作品,感受到他的深刻思考和细腻笔触,敬佩之情会油然而生。
1985年,于左以吉林省文科第八名的成绩考入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系,新开湖畔的四年也成为他青春时代最美好,最难忘的一段时光。1989年,于左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分配到吉林省某煤矿子弟中学任教。不久病情恶化,行动困难。1994年,于左放弃教职,随父母一起回到家乡青岛市黄岛区定居。那是一段黑暗的日子,肉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苦闷叠加,令人窒息。为了排遣胸中郁闷,于左开始尝试写作。一九九六年《山东文学》和胜利油田的《太阳河》杂志联合举办文学大赛,他以短篇小说《战桃林》参赛,作品刊登在《山东文学》,最终获得大赛的三等奖。
这是于左的小说处女作,随后的几年之中,他又陆续在《时代文学》、《北方文学》、《阳光》、《太阳河》等杂志发表《新画皮》、《你们上去找什么》、《飞碟姻缘》、《谁家的粮仓》等多篇短篇小说。第一篇小说发表时,于左已经三十岁,写作之路开始得太晚,而且写作的过程并不顺畅,作品的数量也很少。在2003秋天的一次意外中,于左的右腿股骨骨折,接骨手术的同时做了关节置换手术,身体的疼痛有所改善。经过几年的休养、彷徨,于左调整了自己的写作方向,更注重市场的阅读需求,2006年、2007年由台北的驿站文化出版了《五行师》系列小说和小说集《新画皮》。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为写作者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检索工具,可以非常便利地获取写作资料。于左开始转向历史文化的写作,200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了《玩在唐朝》,用通俗流畅的笔触再现唐代的娱乐。2011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了《皇帝的饭局》,结合历史事件回顾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2012年是于左写作丰收的一年,先后出版了《闷骚——中国古典气质的十一个样本》、《玩在宋朝》和长篇小说《沉默的骸骨》等。2015年出版《佳茗似佳人——煎茶小品赏读》。
总体而言,于左的历史写作侧重于文化,注重细节和趣味性,取材于正史和海量的文人笔记,不虚构不夸张,生动活泼,严谨可靠。
长篇小说《青岛旧事》的写作最早从2009年开始,过程并不顺利,中间几度放弃。2013年12月,在青岛市黄岛区残联的帮助下,于左成立了自己的文学工作室,《青岛旧事》做为工作室的第一部作品,几经修改,最终得以完成。
全书33万字,通过武家三代人的坎坷经历,再现旧时代青岛的沧桑往事,时间从1914年日德青岛战事开始,经历日本占领、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第二次日本占领和抗战胜利,直到1949年青岛解放。小说刻画了武佳桃三姐妹和武定威、龚易、小美蓉等众多人物的生动形象,情节曲折,语言细腻,引人入胜。
小说完稿于2014年秋天,寻求出版时遇到了困难,最后在黄岛区残联的协调和帮助下出版,得到广大读者积极的反馈。
2014年,黄岛区残联安排于左到区儿童康复训练中心从事擅长的网站维护工作。宅在家中多年的于左走出了家门,融入了社会。日常工作中,于左与自闭症儿童和家长密切接触,用心观察体会,不久就写出了反映自闭症儿童康复经历的中篇小说《过街天桥》和小长篇《水塔》,分别发表在2015年、2016年的《小说月报·原创版》,《过街天桥》还被《中华文学选刊》转载。小说细节生动,情感真挚,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2016年10月28日,青岛市黄岛区残疾人联合会与南开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商学院校友会、南开大学校友办公室、南开校友总会联合举办的“莫信蓬莱风浪隔 垂天自有扶摇力”——南开大学89届校友于左赠书展在津南校区中心馆五层中厅举行。赠书展持续10天,彰显了于左作为南开学子勤奋学习,自强不息,坚忍的毅力,用积极的态度传递正能量,诠释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校训,践行“知中国、服务社会、服务中国”的南开传统。
南开大学赠书展写作之路漫长无尽头。于左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目前还在刻苦努力,争取拿出更有分量的好作品。作家莫言曾说过:一个作家的地位是靠作品来确定,我更想称于左老师是一位高产的、文化底蕴浓厚的、深爱着自己家乡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