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见面时种下的海草苗已经长到30厘米左右了,现在也到了海草的有性繁殖期,最早移植成功的海草已连续3年产生成熟的种子。”记者第二次见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博士高亚平时,她激动地说。
(资料图)
此前,风口财经以《海底种草人》为题报道了高亚平博士默默坚守十余年种植海草的故事,引发各界关注。7月14日-1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环保专家以及公益项目蚂蚁森林的用户组成“森林探访团”,汇集到了山东荣成,观摩探访的同时,还亲身体验了一次海草培育移植的过程。
森林探访团自然观察员体验海草种植
“非常高兴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海草,关注海洋环境,因为海草在浅海环境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大家的关注和保护是海洋持续向好的重要力量。”更让高亚平博士高兴的是,蚂蚁森林已捐资2800多万元支持“山东东楮岛海草床修复”项目。
从鲜为人知到成为国家战略,在海草种植与“蓝碳”这条路上,高亚平再也不是“孤勇者”。
再探东楮岛基地,移植区已长出“海草三代”
“之前这些海草苗是在实验室里,今天咱们要把它们种到海里去。”上午十点左右,在当地渔民驾驶的木制工作船上,潘海军向记者介绍此次出海目的。
岸上培育出鳗草苗后,需要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潜水师傅潜入海底把它们种下,潘海军就是其中一员。潘海军今年63岁,大家都喊他“老潘”或者“潘大哥”。老潘来自黑龙江,2017年从老家来到荣成,当起了潜水捕捞的“海猛子”。
海草种植作业船
北方海域的海水每年有大部分时间都很凉,要下水就得不怕冷。到了夏天,海上的光照同样考验人,如果不走运被水母之类的蛰到,就会痛好几天。在这样的环境下,师傅们穿着潜水服,背着几十斤的铅块,在水下一干就是四五个小时。数千万株海草,都是他们一盘一盘搬到海里,又一株一株种到海底的。
“原先在老家种地,没想到现在在海底种地。”如今种植和养护海草已经成了老潘的主要工作,为了避免日照过强影响新栽海草苗成活,老潘和伙伴们每天五六点钟就出船下海,在海里一泡就是4个小时,期间由船上的搭档把空气通过设备管道输送下去。每在海底栽下一盘海草,需要20分钟左右。一天大概能栽20小盒,1小盒会有100多棵海草,一天大概能栽2000多棵。
海草就是这么一盘一盘地被带到海底种下
潘海军说,栽海草看似简单,其实是个很考验经验的技术活,不能栽深了,栽深了就会被压死,栽浅了容易被海浪冲走。为此他们还自己发明出一个种海草专用小锄头,轻轻一挖,深度正好。
海草种植水下作业
与挖坑栽种相比更难的是不能把海水弄浑了,这样容易看不清楚行距。潜水员需要将身体稳稳地漂浮在海底泥沙上方,动作既要用力又得避免过于剧烈。
在老潘的意识里,可能没有太多关于海草的科学知识,但却有着最朴素的生态逻辑。“现在成活率已经很高了,最早一批栽种的海草已经长出了‘海草二代’、‘海草三代’,现在的海底跟之前完全两个样了。”潘海军告诉记者,多年的海草移植,已经极大提高了海草密度。
海草丛里栖息的不知名小鱼
在潘海军拍回的海底照片中,“森林探访团”们看到了躲在海草丛的不知名小鱼。潘海军表示,自己最大的享受是脱下潮湿的潜水服,坐在海边的石头上,点上一根烟和人唠唠他在海底的见闻,描绘一下他的“成就感”。
获捐2800万,公益平台大力支持“海草移植”
潘海军的故事绝不是个例,对于向海而生的东楮岛人来说,海草代表着一种天然的情怀。
此次“森林探访团”所种的海草,学名鳗草,又称大叶藻,是苫盖胶东民居海草房的主要原料,也是大天鹅的重要食物来源。
如今,东楮岛人已经不再需要海草建房,但海草却越来越稀罕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海草床面积迅速萎缩,从以前的带状分布逐渐萎缩为块状分布,其中青岛、威海和烟台近岸海域超过80%的海草床已完全消失。
海草床是多种海底生物栖息的家园
研究发现,在海草床中,可以找到超过70种生物品种,每平方米底栖生物超过1000个,而在没有海草的地方,生物种类只有20种以下,且每平方米总数量少于200个。
“在海底种植海草,修复海底生态刻不容缓。”这是当地居民达成的统一共识,而随着高亚平团队研究的深入和海洋环保知识的普及,修复海底生态的“蓝碳”意义也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蓝碳,又称“蓝色碳汇”“海洋碳汇”,特指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海洋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每年可清除30%以上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海草是“蓝碳”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地球科学》杂志发布的报告显示,尽管海草占据了全世界不到0.2%的海洋, 海草床生态系统封存的碳汇总量占全球海洋碳汇封存总量的18%。因此,保护蓝碳生态系统、发展蓝碳事业对于海洋生态保护、提高我国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意义重大。
2022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公益项目“蔚海行动”正式启动。“蔚海行动”由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爱心企业、公益平台和多地执行机构共同参与,依照国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政策指引,募集社会公益资金开展保护修复海洋生态的公益项目,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为相关项目管理单位。
名副其实的海底森林
蚂蚁森林作为首个加入“蔚海行动”的绿色公益平台,首期捐资2800多万元支持“山东东楮岛海草床修复”项目,还上线了公益互动“神奇海洋”,面向社会公众展开海洋保护相关的自然科普。
而此次“森林探访团”是由蚂蚁集团发起的自然科普项目。以蚂蚁集团通过“蚂蚁森林”向各地捐资支持的生态公益项目为基础,“森林探访团”联合各项目实施的公益组织和专业机构,根据自然气候和动植物特点常年规划探访行程,定期面向社会各界招募“自然观察员”,前往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线。通过亲身体验育苗、种植、养护、巡护、验收等具体工作,“森林探访团”聚焦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和成果,以所见所闻向社会公众进一步传播自然知识,共同讲好美丽中国故事。
女博士不再是“孤勇者”
高亚平没有想到,自己“躲”在岛上一个人研究了14年的“冷门”,如今居然成了炙手可热的话题,她更没有想到,自己在“蓝碳”领域的坚持,如今已经与国家打造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使命不谋而合。
就在不久前,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海洋”出现30处之多,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今年4月7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省生态环境厅表示,“十四五”期间,山东将加快推动海洋碳汇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其中,将实施滨海湿地固碳增汇行动,开展典型滨海湿地蓝碳本底调查工作,推进盐沼生态系统修复,增加海草床面积、海草覆盖度,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海草种子采集
海洋蕴藏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而在更高维度上,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也在相继出台。4月22日,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推动我国蓝色碳汇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中指出,要结合强有力的监管和政府长期持续的资金投入,大力推动蓝色碳汇产业发展,创新蓝碳作为海洋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
自己坚持的“蓝碳”事业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高亚平表示能为国家做出贡献,自己非常荣幸,“蓝色碳汇是生物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蓝色碳汇对于助力国家“双碳”战略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