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半岛网7月18日讯(记者 李京媛)炎炎盛夏阻挡不住持之以恒的热爱。7月16日上午,由市南区文化和旅游局、市南区融媒体中心、江苏路街道办事处联合主办的“读经典·品市南”主题阅读活动第二十一期如约而至。三十位热情的文学爱好者来到了现场,众多网民通过网络直播观看了活动内容。
本次活动结合“青岛往事”主题,邀请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李莹老师,向大家分享了“青年时代的思想人生转变从国立山东大学开始,文学研究也从此起步”的著名文艺理论家、学者徐中玉先生的青岛往事。
1934年考取了国立山东大学(现为中国海洋大学鱼山路5号校区)中文系的徐中玉,与青岛渊源颇深。特别是国立山东大学于1946年在青岛原址复校后,徐中玉同时接到了其他大学和山东大学的聘书,但他“因喜爱青岛的自然环境,决定回山大”。他在《两次在山大的回忆》中写道:“青岛的确漂亮。安静、清新、高低不平却又很好走的柏油路、东方市场、荒岛书店、白俄人开的糖果铺、太平路海边大道上的各国水兵……都是我过去没有见过的。”20世纪80年代,徐中玉先生曾三次来青岛,并到海大校园旧地重游,说“看到当年空旷处都已建了房子,足见发展……”
李莹老师分别从大学时期的文学创作、课程学习、爱国救亡活动三个方面,详细讲述了徐中玉的青岛往事。通过钩沉徐中玉与国立山东大学老舍、洪深、叶石荪等教师的师承关系,徐中玉参与校园内外的左翼文化活动,以及随风飘散的《芭蕉集》的故事,展现了真实而立体的青年徐中玉形象。通过查阅一手文献史料,李莹老师严谨地梳理了徐中玉青岛期间的作品名录,以及中国文学系当年开设课程的情况等。活动尾声,李莹老师同参与者进行了深度的互动交流。
已成功举办了二十一期的“读经典·品市南”活动,始终坚持回味非云烟的“青岛往事”这一主题,带领大家打开纵深开阔的城市的记忆,传承城市文化的血脉。活动承办方骆驼祥子博物馆王咏馆长表示,“我们活动不仅仅与大家分享老舍先生、沈从文先生、梁实秋先生、闻一多先生等等名人的青岛时光和他们的文章,更重要的是追随文人墨客足迹,发现青岛历史文化内涵,以文塑旅,让更多市民和外地游客了解青岛的文化脉络,感染青岛的魅力和活力。”
文字可以是沉默的,也可以是恒久回响的。“读经典·品市南”主题阅读活动将一如既往让文字的回响与大众产生共鸣,让“青岛往事”非云烟,拥有值得反复回味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