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上午,青岛红岛街道西大洋村西码头上,船长孙池德驾驶渔船归来,从7月1日到现在他几乎天天驾船出海拉网,捕捞海星、泥蚂等地害,近20天的时间里,他们三个人一条船已累计清除地害约10万斤。记者采访了解到,经过这段时间除害,红岛贝类核心养殖区地害灾害情况明显减轻,应对方案已取得成效,但边缘区域海星等地害依然猖獗,海胆也加入地害行列,与海星、泥蚂一同组团吃大餐。
(资料图)
归来的渔船船舱内满是海星、海胆、泥蚂。
孙池德驾船归来,船舱内满是海星。
一条船20天除害10万斤
经请示省农业农村厅,自7月1日起,在胶州湾特定区域,允许养殖户采用地笼网(清理海星)和底拖网(清理海星和经氏壳蛞蝓)的作业方式,对海星和经氏壳蛞蝓进行全面清理,其中底拖网作业持续到7月20日。“天气预报今天晚上有大暴雨,所以今天这次出海应该就是最后一船了。”孙池德介绍,他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出海,已经坚持了近20天,每天都是“收获”满满,累计下来已清除海星、泥蚂等地害10万斤。
孙池德将渔船停靠岸边。
孙池德的船停靠码头。
对于养殖户而言,20天的底拖网除害窗口期尤为宝贵,他们不仅使用自己的养殖船拉网除害,还尽可能地雇船、雇人加紧除害。孙池德就是受雇于养殖户出海的。孙池德家里还种有庄稼,拉回来的地害他都拉回家沤肥种地用。
海星夹杂着海胆,里面还有泥蚂。
甲板上全是海星等地害。
海星、泥蚂、海胆组团吃大餐
记者现场看到,当日渔船归来,整个甲板堆积的地害约20多公分,重量约5000斤。除了海星、泥蚂外,还有大量的海胆夹杂其间。据养殖户赵先生介绍,养殖区内的蛤蜊处于食物链最低端,海星、泥蚂、海胆都依靠蛤蜊苗为生,撒上小蛤蜊苗,对于海星、泥蚂、海胆来说,就是大餐开始了,所以它们组团来吃,这也是它们聚集养殖区的主要原因。此前记者跟船出海,拖网、地笼网清理上来的基本就是海星和泥蚂,这么大量的海胆还是首次见到。
不少海胆夹杂其中。
据了解,海胆是海洋里一种古老的生物,与海星还是近亲。据科学考证,它在地球上已有上亿年的生存史。海胆的食性相当广泛,可以是肉食的,以腹足类和其他棘皮动物等为食,也可以是植食的,以各种海藻为食。当大量海胆聚集,将聚集区的海藻等吃完后,就会导致以海藻为食的蛤蜊、鲍鱼等食物短缺而减产,而且海胆也以蛤蜊苗为食。所以海星、海胆、泥蚂等地害泛滥,不仅直接影响胶州湾的蛤蜊的经济价值,还对当地生态有严重危害。
渔船靠岸,当天“收获”5000斤海星和海胆。
养殖核心区灾害基本清除
在贝类养殖户底拖网、地笼网双管齐下的治理下,红岛蛤蜊养殖核心区的海星、泥蚂灾害已经基本清除,养殖户总算松了一口气。“我们两千多亩的养殖区域地害明显减少了,拉网、地笼的作用非常大,在此也感谢媒体关注,感谢市海洋发展局出台的应对政策。”养殖户赵先生表示,地害减少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天气逐渐炎热,海星开始迁徙至深水区。赵先生的养殖区水深大约六七米,目前泥蚂清理基本结束,蛤蜊长势良好。而孙池德拉网区域水位稍深,地处胶州湾大桥南侧,位于养殖区的边缘地带。允许底拖网的期限已至,下一步养殖户们将用地笼网对来之不易的战果进行巩固。
从海星、海胆堆里分拣出的白泥蚂。
据了解,近几年胶州湾海星多次泛滥,让养殖户备受其害,尤其是春秋两季,那时水温降低,入侵的海星个头变大,食量也大增。春秋季节的海星捕捞上来,由于个头大,具有食用价值,捕捞上来还能为养殖户挽回一点经济损失。养殖户们还是希望海洋专家能够有新的研究突破,从根源上改变这种生态不平衡的现象。记者现场采访时,一名年轻人正在收集泥蚂的样本,将送往市海洋发展局进行研究。
一位年轻人正在分拣白泥蚂,将送往市海洋发展局进行检测。
海洋专家表示,海星的地害主要还是摄食性聚集,也就是哪里有吃的它们就去哪里,当然海星的繁殖能力强存活率强也是其中的原因,由于胶州湾区域贝类养殖的发展,海星周期性泛滥可能还会发生。
各种地害堆积在甲板上,形成厚厚一层。
分拣出的白泥蚂
地害堆积在甲板有20多厘米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