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民间习俗很多,在我们青岛,很具代表性的就是烙“饽花儿”。8月3日,距农历七夕还有一天,王哥庄街道何家社区馒头一条街上,各家馒头店都在忙着烙饽花儿。在何京华的鸿福裕馒头店内,一家人正在繁忙劳作,何京华七十多岁的老母亲也下手帮起了忙。
饽花儿
金黄色的饽花香甜诱人。
【资料图】
”这几天馒头都顾不上蒸了,全家上阵做饽花儿,一天光制作饽花儿就要干面上千斤。我们这里的习俗就是七夕吃饽花儿,以前都是家里老人手和面做了用大铁锅拨熟,那时候都是孩子最美味的零食了,现在我们使用烤箱烤制,用特供面粉和山泉水和面,再加入鸡蛋和糖,出来的味道香甜可口。”何京华介绍。记者现场看到,由于工作车间温度高,何京华一家人干得热火朝天,满脸都是汗。大家每人一个不同图案的榼子,把和好的面分成小面团,然后把面团放到榼子里,摁平后卡出来,知了、金鱼、燕子等造型各异的饽花就做成了。放入烤盘送入烤箱,一会颜色金黄、味道香喷喷的饽花儿就出炉了。
一个个手工制作出来的饽花。
据了解,饽花儿的起源源于牛郎织女的故事,相传以前有一位姑娘叫小巧,同情牛郎与织女的凄美爱情,每年七夕她都会做一种精致的小点心供奉,希望牛郎和织女能在天上相见。后来玉帝被感动,令月老牵线,促成小巧的美满姻缘。然后不少女孩子都开始模仿小巧,在每年的七夕制作形状各异的小点心,祈求姻缘美满。这种点心就被称为“巧果”,也就是饽花儿。传说吃了饽花儿的男孩聪明,女孩心灵手巧。对于饽花儿传承到底有多少年,王哥庄街道当地的老人也说不上来,但在当地每年七夕前,几乎每家每户都要吃饽花儿祈福。
临近七夕特别忙,七十多岁的于大娘帮忙一起制作。
加入白糖、鸡蛋和面。
用榼子制作的饽花,有知了、金鱼等造型。
和面加入鸡蛋。
葫芦造型的榼子。
于大娘正在制作饽花。
制作好的饽花放入烤盘,等待烤箱烤制。
烤箱内烤好的饽花颜色金黄,散发着香气。
喷香出炉。
刚出炉的饽花需要凉一下。
热腾腾的饽花出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