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文:青岛西海岸新区乡村振兴“公益之星”陈绪彬:奋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大众报业·半岛网| 2022-08-04 18:39:23

打开青岛西海岸新区乡村振兴历史,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绪彬带领团队以“匠心精神”,全力以赴打造青岛祝兹侯陶艺民俗文化村和高效农业产业园助力乡村振兴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成功案例格外引人瞩目,陈绪彬因此被青岛西海岸新区表彰为2020——2022年度乡村振兴“公益之星”,同时获评为2021年度青岛西海岸新区“最美新区人”。


(资料图)

2022年8月2日,陈绪彬和他的合作伙伴刘凤岩,在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的青岛祝兹文化展览馆(祝兹陶瓷工坊)里忙碌着。即将投入使用的这座祝兹文化展览馆(祝兹陶瓷工坊),在六汪镇党委和镇政府的支持下打造,陈列出与祝兹侯文化相关的珍贵展品500多件,其中凝聚着陈绪彬和刘凤岩的心血。

祝兹文化展览馆的不远处,是陈绪彬这几年来为之付出了艰辛努力的六汪镇龙庵村。陈绪彬和他的合作伙伴是2018年通过助力龙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到这片充满了希望的田野的。为了帮助当时经济薄弱的龙庵村实现全面乡村振兴,陈绪彬带领合作团队流转龙庵村580亩土地,打造成祝兹侯农业产业园,每年土地流转金和村民工资为村集体和村民创收上百万元。

来龙庵投资的3年多时间里,陈绪彬和伙伴们打造青岛祝兹侯陶艺民俗文化村和高效农业产业园两个项目并驾齐驱,进展良好。龙庵村因为陈绪彬和合作伙伴到来的助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建设成了享誉十里八乡的美丽乡村,父老乡亲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龙庵村党委书记王志元介绍,陈绪彬和他的合作伙伴助力龙庵村振兴动真格的,他们扑下身子深挖龙庵村文化内涵,种植培育农业新品种,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一心扑实真诚奉献。

陈绪彬以博大的乡村振兴情怀,精心培育青岛祝兹侯农业和青岛祝兹侯文化等系列项目,让村集体和乡亲们实现增收,乡村振兴的力量在他们的真情助力下在六汪镇持续扩展。

在文化旅游方面,陈绪彬带领团队利用龙庵村十几处闲置民房发展祝兹陶瓷文化产业。在区、镇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已建成祝兹古陶文化小院三座,2020年面向社会开放,两年内共接待参观游客15000余人,带动了乡村文化旅游。

目前,龙庵村在建陶瓷文化小院五个,文化村以陶艺制作和汉文化为主题文化,已建设成电窑、汽窑和柴窑等多体系陶瓷烧制和创作,引导周边村民参予陶瓷制作,并引入陶瓷培训,以文化振兴带动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从而带动龙庵村全面振兴。

在此基础上,陈绪彬和团队还助力六汪镇党委政府建设祝兹田园综合体,龙庵村目前已经成为田园综合体文化核心区,经过努力,祝兹田园综合体已经获批为青岛市市级田园综合体,目前的发展风生水起。

陈绪彬和他的伙伴们筑梦乡村,捧现的是对乡土的挚爱,追逐和张扬的是这片大地上积蓄的厚重历史和文化。

“陈总,龙庵村北村标上的祝兹故里,陶花源记的陶字,是笔误还是有其他的含义?”到访的游客总会这样问到。

“陶花源的陶字不是笔误,是我们在区乡村振兴工作队办公室主任孙波的启发下梳理出来的。”陈绪彬笑着告诉来访的人们。

原来,龙庵历史悠久,是祝兹侯故里。

陈绪彬介绍,祝兹侯陶花源文化村的理念来自于这片土地上曾经的祝兹侯国。据史料记载,祝兹侯国西汉高后(吕雉)八年五月设置,封吕侯昆弟吕荣为祝兹侯,都址在今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龙庵一带。

据《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吕荣为祝兹侯”,《史记•王子侯者年号表》记载:“祝兹侯,延,祝兹侯国除”。《水经注》记载:“胶水经祝兹县,故城是也”。据考证,祝兹为西汉侯国城邑,属琅琊郡,位于今天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龙庵村及周边地域。祝兹侯古国渊源流长,汉文化及古陶瓷文化光彩夺目,陶瓷制作传承流传久远,村东龙荆沟有古窑遗址,周边地域曾有大量古陶瓷出土,其蕴含的厚重文化符号可深入挖掘、充分利用。

前年,在龙庵村调研乡村振兴工作的青岛西海岸新区乡村振兴工作队办公室主任孙波,在同陈绪彬一起研讨复兴龙庵陶瓷文化的时候提出,要挖掘祝兹侯古国的陶瓷制作技艺,把龙庵打造成为新时代齐鲁大地发展陶艺制作的“陶花源”。之后,陈绪彬和伙伴们就围绕这个发展定位和目标忙碌起来。

陈绪彬做为祝兹汉文化和陶瓷文化传承人,以发掘和振兴地域文化为己任,以青岛祝兹侯陶艺民俗文化村建设为切入点,精心打造乡村文化小院,全力培植陶花源文化部落,深挖六汪镇及西海岸新区文化元素符号,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经济振兴,汇聚多方力量,齐心复兴陶瓷文化。

在龙庵村人们看到,青岛祝兹侯陶艺民俗文化村以龙庵村为依托,不拘文化门类和艺术表现形式,以陶瓷制作(恢复研发祝兹候古陶瓷)、绘画艺术、汉文化推广为基本架构,吸纳各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和各领域文化艺术人才,努力打造成为青岛特色文化村,激发乡村文化经济持续发展动力,以期形成西海岸新区乃至青岛市新的文化亮点和热点。

在已经落成的青岛祝兹侯文化陶瓷小型展览室,也就是祝兹陶瓷馆里,陈绪彬和合作伙伴刘凤岩取出展柜里他们两人设计烧制的陶瓷作品《铁橛悬泉》和《麻湾渔乐》向游客进行展示。

这两件陶瓷作品设计内涵丰富,体现了“古胶州八景”的文化内涵,被业内人士看好并广为推介,目前已有多位陶瓷收藏人士出高价收购这两件设计灵感来自龙庵村的陶瓷作品,都被两人婉言谢绝。因为,这两件陶瓷作品,凝聚着陈绪彬和刘凤岩对陶瓷文化的挚爱,是青岛祝兹侯陶艺民俗文化村复兴龙庵陶瓷文化的良好开端和见证。

陶瓷烧制土窑已经建成,陶瓷制作工作室开门纳客。陶瓷工作室定期举行陶窑文化活动,比如开窑节或开窑日,具有观赏性和体验性,是陶瓷文化传承的好项目。游人在这里可以按照自己对陶瓷的理解设计制作陶瓷作品,这些,对游客具有相当的文化吸引力。

陈绪彬作为祝兹汉文化和陶瓷文化传承发扬人,始终以发掘和振兴地域文化为己任,打造的龙庵陶艺博物馆2020年获评青岛西海岸新区乡村记忆展览馆。

陈绪彬参与创作了数百件祝兹陶瓷作品。

2021年在农业农村部举办的“印迹乡村设计大赛”中,陈绪彬设计的两件作品进入全国总决赛并获得优秀奖,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多家媒体都给予了祝兹陶瓷文化重点报道,2021年陈绪彬荣获西海岸新区第三批民间传统技艺人才称号。

在六汪镇党委政府支持下,陈绪彬和合作伙伴从2021年起,启动了青岛祝兹文化展览馆(祝兹陶瓷工坊)项目。该项目包括祝兹文化展览馆和祝兹陶瓷培训基地、祝兹旱稻实验室三个板块。项目位于六汪胶河,主展览馆建筑面积1360平米,以祝兹汉文化和陶瓷文化为文化核心,结合祝兹汉陶、祝兹汉(旱)稻、祝兹汉刀(剑)等文化载体,可开展地域文化展览,游学体验,陶瓷培训等拓展项目,以文化振兴带动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从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目前青岛祝兹文化展览馆(祝兹陶瓷工坊)即将开门纳客。

享誉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祝兹旱稻”,是陈绪彬和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攀高结贵”,与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深度合作进行旱稻研究的成果。

陈绪彬和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落户六汪镇龙庵村发展高效农业之后,为了让乡村振兴战略在希望的田野上落地开花并生根结果,便带领乡亲们探索优化粮食种植结构,为此专门开辟了十多亩土地,进行旱稻种植试验,在大地上描绘新的种植画卷。

陈绪彬多次到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拜访,把助力乡村振兴,开展旱稻种植试验的诉求向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李继明等做了细致的倾诉,引起了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高度重视。于是,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在“第一时间”向龙庵村派出了旱稻项目组,实地进行考察调研,为旱稻种植试验验奠定了基础。

项目组通过调研,肯定了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旱稻种植试验前期所做的富有成效的工作。本着助力乡村振兴的共同目标,双方决定开展深度合作,在六汪镇龙庵村合作建立祝兹旱稻实验基地,专门开展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培育的旱稻新品种种植试验。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指定旱稻科研人员殷会德,作为旱稻种植试验项目的负责人,进行联系和技术指导。在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帮助下,祝兹旱稻试验田旱稻种植实验顺利推进。

祝兹旱稻试验田选用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提供的旱稻品种进行种植实验。2021年,循着“让老百姓轻轻松松地种旱稻,同时从中获得经济效益”的方向,负责实验的团队从旱稻种植的播种、除草入手,全面发力,进一步探索出了一套更加成熟完善的操作规程。据了解,这套操作规程,将更加有利于旱稻种植的进一步推广,为乡亲们的种植旱稻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可以复制的更宽广的路径。

2021年金秋时节,在祝兹旱稻试验田种植的20多个旱稻品系之中,筛选出6个抗倒伏高产旱稻品系。据科研人员现场估算,3个旱稻品系亩产可达1000至1200斤。以此为标志,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与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龙庵村合作种植的旱稻新品种,在祝兹旱稻试验田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更具深刻意义的是,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与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取得的旱稻种植试验阶段性成功,可以打破传统小麦与玉米接续种植的模式,实现小麦、旱稻“两作两收”双主粮模式,让当地父老乡亲在夏季麦收后,在农作物种植上有了新的选择空间,实现“麦稻”两收,助力乡村振兴向纵深挺进。

山东电视台、青岛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做了重点报道,“祝兹旱稻”一举扬名齐鲁大地。(韩加君)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