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金震
(相关资料图)
图/受访者提供
中国海洋大学的研究生群体中,海洋方向的博士算不上稀奇,可海洋大学有个茶博士,而且还是学校唯一的茶博士,这在朋友圈引来了网友关注。记者了解到,茶博士范明昊师从汪东风教授,硕博期间主要从事茶多糖研究,曾潜心开发茶叶新品助力乡村振兴。前不久,他毕业进入青岛一家企业工作,一心想做出属于自己开发的产品,实现求学期间的梦想。
缘起>>>
门外汉起步爱上茶研究
说起跟茶的缘分和对茶的研究,范明昊基本属于从门外汉起步。他本科在陕西科技大学就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期间对茶叶研究涉猎很少。不过,民以食为天这一点不会变,他对专业及食品行业很有信心,也坚定未来要在食品领域工作。2015年保送海大硕士研究生,他师从于汪东风教授,投身至食品工程专业,偏向产品开发的方向,2018年起攻读博士学位。
“其实导师最早做茶叶研究,就定了这个研究方向。”在此之前,范明昊对茶叶和茶多糖的研究,仅限于课本的片段知识,也只从电视当中见到过茶田。而在他的传统印象和认知里,茶树应该是很高的样子。读硕士后,他第一次来到青岛茶田,亲眼目睹只达小腿位置的茶树,一下子颠覆了他的茶叶认知,使他更加兴趣十足地潜心到茶叶研究中去。
采访中,范明昊告诉记者,他的课题是关于茶多糖生物活性的研究。常和青岛以及外地的一些茶叶企业打交道,也意识到茶叶作为国粹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让他在这条路上甘之如饴,只要有时间或研究需要时,就到崂山区、西海岸新区的茶园逛逛。尤其在读博士研究生期间,他认识到了很多种茶叶,对茶叶加工也小有心得,掌握了炒制白茶的方法。
孤独>>>
唯一一个茶叶方向博士
“在传统认知和印象当中,海大博士多从事海洋方向的学习。”但在食品学院博士群体,范明昊属于“孤独”的那个,他是唯一一个茶叶方向的博士。他告诉记者,学校同研究方向的人很少,大量工作就得自己独立完成。有时候,实验项目确实需要帮手,范明昊就跟同学打感情牌,求助他们帮着处理基础工作。不过,他在学校人缘不错,同学也都乐意伸手帮忙,范明昊就请客表达感谢,“只要能帮忙就行”!
科研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青岛从事茶叶研究,样本不足是一个难题。一旦需要大量茶叶样本,他只能托朋友找关系,四处寻找茶叶样本资源。实在找不到,他就在网上搜罗茶园电话,“毕竟彼此都是陌生人,也只能厚着脸皮跟人说。”更重要的是,茶多糖研究属于公认的难题,“无论是茶多糖的分离、纯化还是结构解析都充满挑战,一度让我‘怀疑人生’。”于是,范明昊毅然决定转换思路,转向茶多糖功能性等相关课题的研究,发现了茶多糖在降血糖功效上的创新作用。
他时常到国内茶厂和公司实地考察,不断采茶并提取茶多糖。范明昊说,茶叶品质也是研究中的一大难点,天气、空气、土壤、季节、品种等都会影响品质,只有在茶叶产地现场制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才能做出适合当地的好茶。因此,他多数时间泡在实验室,或者待在茶叶产地做研究,聚焦高香白茶的开发生产,在茶田当中写论文。
成绩>>>
与导师一起科研帮扶
2020年起,中国海洋大学定点帮扶云南省绿春县,帮扶内容之一便是茶叶精深加工。范明昊在导师汪东风指导下,协助开展理论培训和实践教学,全程参与茶叶扶贫之路。“有幸将所学用于绿春的茶叶,同时更幸运的是能深入茶田,更全面地学习茶叶的种植加工。”范明昊说,当地条件虽然相对有限,村落的道路也坎坷崎岖,但当地少数民族热情好客。
他和导师深入不同的村落,手把手教当地茶农制茶,向茶农传授正确的工艺。此前,当地茶叶做得不够精细,主要面向市场销售毛茶,既浪费了茶叶资源,经济效益也不高。如何帮绿春找到市场定位,生产出一款高端茶叶产品,成了师徒二人的工作重点。
经过市场调研和分析,他们决定做一款白茶,提升茶饼中的茶多糖成分,让茶叶香气更加浓郁。此前,他们曾在青岛试验工艺,做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帮扶遭遇的艰辛可想而知,“我作为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已经快扛不住,汪老师先后腰受伤还因为晕车劳累吃过救心丸。”范明昊说,比较难忘的是2020年11月,在绿春度过的哈尼族新年。当时,茶厂的工人都已回家过新年,只剩老师、他和茶厂老板在做茶饼。那段过程充满了意外——设备损坏、断电、断水问题频出,再加上语言沟通障碍,让整个制茶饼过程十分艰难。
在导师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绿春高端茶项目逐渐成熟,富含茶多糖系列饼茶、高香白茶年均产能预计可达200吨。目前,他们推广的白茶工艺,已经挂牌6家示范基地,在十余家茶厂进行试制推广,也已经完成产品的第三方检测,最终实现经济效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