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热闻】非凡十年·青岛答卷 | 青岛高企数量10年增长近20倍
青岛日报| 2022-09-10 17:41:52

青岛高企数量10年增长近20倍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较10年前提升了20%多,全球领先的颠覆性创新成果频出


(相关资料图)

不久前,青岛易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全新一代青空灯。这款智能灯采用纳米聚合科技,可模拟日光与夜光,颠覆了用户对传统灯光的认知。成立于2012年的易来公司凭借持续技术创新,十年间成长为全球知名的智能照明方案供应商,业务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科技属性鲜明的高新技术企业,易来的发展,就是十年来青岛科技企业发展的缩影,是青岛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的最好注脚。

如今,青岛的高企数量增长至十年前的近20倍,上市高企数量是十年前的3倍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较十年前提升了超20%……

下好科创“先手棋”,十年间,青岛城市的科创底色愈发鲜明,为城市发展动能跃升绘就了精彩的科创画卷。

更坚挺的“生力军”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来自市科技局的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市高企数量已经达到5554家,而2011年底,青岛高企仅有281家。近20倍的增长,科技企业为青岛注入了创新引领的澎湃动能。

尤其是近年来,青岛创新科技管理方式、完善科技服务链条,形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库高企”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逻辑,全市科技企业“量”“质”齐升,成为科技创新最强有力的“生力军”。

追求高质量发展,尤其要放大高企作为创新“排头兵”的带动作用。青岛开展高企上市行动,遴选优质高企进入上市培育库,通过支持企业承建技术创新中心,提供技术创新专项、研发投入奖励等方式,给予入库高企重点支持,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借助资本力量做大做强。不久前,高企青岛三柏硕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PO申请成功过会。至此,青岛上市、过会高企达43家,数量已经达到十年前的3.5倍。

科技企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生态这片“沃土”。这十年,青岛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逐步构建起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和经费分配机制。目前,市级科技专项资金投向企业的比重已经大幅增长,超过80%。

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热带雨林”,十年间,青岛的孵化载体实现了从追求“物理扩张”到实现“生态培育”的转变,目前,仅国家级孵化载体数量便超过了90家。一个个“标杆式”的孵化器在大浪淘沙过程中立起来,市工研院的科技金融服务、海尔海创汇的离岸孵化器建设、创联工场在全国首屈一指的联合办公模式……这些载体以更丰富的活动形式、更细致的创业服务,推动全市科技企业进入提质增效的发展新阶段。

十年间,青岛不断探索推动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科创母基金就是显著成果之一。截至今年8月底,青岛科创母基金已参股设立15只子基金,子基金总规模60多亿元,累计投资项目89个,其中投资青岛项目37个,覆盖了集成电路、先进高分子及金属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科技服务、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领域。

更“颠覆”的创新成果

以企业为主体,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颠覆性技术频频在青岛面世。

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这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贴地飞行”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

即发集团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产业化示范线正式启动,年产能可达1000吨。该技术以二氧化碳为染色介质,整个染色过程脱离了水和化学助剂的使用,推动了传统有水印染的革命性升级和颠覆性创新,使我国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在国际继续保持领跑地位。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核能院院士吴宜灿领衔的凤麟核团队研制,国际首台高分辨率智能中子照相机在青岛面世,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装备、电路结构、动力电池等多个领域,实现了无损检测,具有突出的市场竞争力。

全球首艘10万吨级深远海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青岛交付运营,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约3700吨,拥有30多项关键知识产权,实现了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产业由0到1的重大突破。

……

这些高端科技成果的诞生离不开企业的研发投入。2012年度,青岛仅有227家企业享受到了

研发费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加计扣除额不到20亿元。截至去年底,青岛享受到该政策的企业已经达到了9500家,加计扣除额超过300亿元。

在青岛,企业牵头或者联合高校院所打造的高端创新平台,发挥科创引领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能级”创新力。十年间,青岛先后拥有了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等“国字号”创新平台,引入了海上综合试验场、海上风电、大型养殖工船等重大平台项目,打造了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山东能源研究院等科技创新策源地,为优势产业链做大做强、推动实体经济振兴和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截至目前,青岛共有1家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24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781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这些技术创新中心涉及海洋科技、高端装备、智能交通、橡胶轮胎、高效农业等领域,强化了行业源头技术持续供给能力,书写着科创引领产业升级的高质量发展篇章。

更瞩目的科创实力

不久前,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编制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2022》对外发布,青岛首次跻身全球科创中心城市百强榜,位列全球第89位。

以创新之名,青岛成为各类科创排行榜上的“常客”: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中,青岛在全国78个创新型城市中排名第10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9次报告》中,青岛科技创新引领力排名全国第10位;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2020城市创新创业生态指数研究报告》中,青岛列全国双创领跑型城市第10位。

这些榜单不仅考察基础研究、产业技术、创新经济、创新环境等维度,还综合考量城市推动创新发展有无“新招”。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牵引,青岛在全国范围内率先通过“揭榜挂帅”建立起选贤任能、让能者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这种“英

雄不论出处”的科技体制机制,已成为青岛驱动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一招”。

对于瞩目的科创实力最“直观”的考量体现在产业带动中。2012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共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199.79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9.8%;2021年,这一比重已达60.57%。十年间,青岛创新型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推动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青岛正深入实施“沃土计划”“海创计划”“硕果计划”,力争3年内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上市高企新“3个倍增”;培育涉海高新技术企业200家和上市涉海高企6家;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专业技术转移人才、高校院所本地转化科技成果、孵化器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4个倍增”。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十年间,青岛打造创新平台、完善创业生态、激发企业活力,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昂首走在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道路上。(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耿婷婷)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