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老街故事,再现老字号风云。当年的大鲍岛街区,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应有尽有。包括洗澡、理发,甚至澡堂(塘)和理发店为一体,洗完澡再理个发,从头到脚,干干净净。半岛全媒体记者从泛黄的档案中寻找老字号的记载,并通过老青岛人,重现往日老街繁华景象。
老街印象 藏在转角处的繁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每次行走在改造中的大鲍岛街区,都会有新的发现。因为改造进度不同,也因为周围的游客不同。
他们有的是路过,有的是专程来参观,拍照打卡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即便行李箱还在手边。可见心情是何等急迫。
不同于老青岛人,也不同于游客,记者的心境是复杂的。在青20年,不是故乡,已胜似故乡。对大鲍岛的一路一石都很熟悉,但因为没有住里院的经历,所以只能以参观者的身份游走。见过形形色色的住户,也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那种有留恋,又对环境有微词的复杂感情,至今记忆犹新。
如今,他们搬走了,星散在了这座海滨城市里,但总能遇到老青岛人来参观大鲍岛,是那种难以割舍的留恋,那种邻里之间夜不闭户的亲切,让他们走了,却未曾离开。
随便走过个街角,就会遇到一个老字号,涉及各行各业,曾经风靡青岛,乃至全国。这是大鲍岛独有的繁华。“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身穿谦祥益,看戏上中和,吃饭春和楼,洗澡天德塘。”这是当年逛街里的顶配。
博山路56号,天德塘(一度改名天德堂)门前,一对七旬夫妻驻足良久,讨论儿时第一次乘坐电梯时的兴奋之情。他们说,以前住在这周边,经常会过来,不洗澡就会在门口看景,顾客来来往往,十分热闹。
澡堂往事 四大塘和八大浴池
梁实秋说:“我们中国人一向是把洗澡当做一件大事的。”
公共澡堂,烟雾缭绕中,各种话题在这里发酵酝酿,北方人的豪爽、豁达,也尽在其中。
在档案中,有大量关于澡堂的记载。由于澡堂较多,还专门成立了青岛市澡塘商业同业公会,会址就在天德堂四楼,会长是在东镇菜市一路和东镇一路20号甲开设义顺塘和浴德塘的蓝荆山,他早年读了三年私塾,在台东规划了自己的商业版图,还兼任台东商会副会长。
理事丁惠亭在保定路18号开设了三新楼,高吉良在德县路23号开设新新池,王振声是高密路37号中华池的经理。
同业公会会员每月要缴纳会费82元,翻看名单,除了前面的几家重量级的澡堂外,还有王德聚在平度路32号开设的玉生池(1942年),梁玉山在益都路119号开设的东华池(1940年),杨东国在高密路37号开设的中华池(1943年),刘鸣九在朝阳路9号开设的中盛池(1940年),王致中在济南路40号开设的润德楼(1941年,后改名建新池),王藎臣在滋阳路77号开设的清华池(1923年),杨子常在河北路50号开设的恒德堂(1940年)等。
会址所在的天德塘,建于1932年12月24日,建筑面积达3250平方米,是老青岛建筑面积最大的澡堂,也是最早开设女子部的澡堂,同平度路玉生池、益都路东华池和济南路建新池,并称为“四大塘”,再加上保定路三新楼、西镇建生池、台东新华楼、四方浴池就成了“八大浴池”。
如果说面积最大的是天德堂,那么最早的是哪家呢?据青岛文史学者于向阳说,应该是保定路的三新楼。“当时一些老职工回忆,三新楼的开业时间应该是民国元年(1912年)。当时取名三新楼是指:国新,店新,人新(员工和浴客)。这个名字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当时正值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就任大总统,该店由黄县在青岛做买卖的丁家所开,开业的时候由当时青岛市的负责人亲自剪彩,在中山路商圈经营各种买卖的老板们都出席了剪彩仪式,可以说是规模宏大,气派非凡。”三新楼的服务水平从一开始就定位很高:总共三层楼,含雅座、官座、盆浴、盆浴高档单间,每一层楼都设有修脚、搓背、理发、吹风、推拿等,还有衣服快洗、品茶等配套服务,这种豪华的设施和服务配套,在当时中山路商业圈已经属于一枝独秀了。
不过,在公会的档案中,三新楼的设立时间是1942年,滋阳路77号的清华池设立时间为1923年,属于是较早的澡塘。因为登记的时间是改换公会后的,是否存在时间差还值得深入研究。
其实,在沧口也有一家澡塘当年名气颇大,就是“第一楼”。
日军第一次侵占青岛后,日商在沧口地区大肆圈地建厂,日商纱厂应运而生。随着沧口居民和流动人口的增多,各种配套商号逐渐开启。1922年,天津的王氏集资徳仁路22号、沧口邮局南侧对面开始建造一座上下面积共有20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1924年建成后,这座两层小楼就开始以“第一楼澡塘”的门头字号对外营业,由投资300元的王世荣担任经理。“第一楼”的创立开了沧口地区洗浴业的先河。
据记载,当年沧口街上的“第一楼”里没有更衣橱,进去洗澡的人把衣服脱光之后,服务员会把每个人的衣服拴到一根绳子上,然后将衣服拉扯到床铺的高处悬挂起来。那一捆捆衣服被吊在半空中的独特景象,深深地印在了老沧口人的记忆里。最初,“第一楼”的业务除了洗浴,还设有理发、搓背、修脚等服务。
后来,随着各棉纱厂内部澡堂的兴起,“第一楼”的生意冷落了下来,1949年青岛解放后,第一楼澡塘屋顶坍塌,须进行大规模修缮,有关股东在协商后,就将澡塘转给了王世荣独立经营。澡堂重新修建开张后,才增设了女浴,而在此之前,只有男浴。1956年公私合营后,“第一楼”更名为“青岛市公私合营第一楼澡塘”,交由青岛市饮食服务公司统一管理,地址改为“沧口新市路门牌七号”。
服务全面 捶背、理发、洗衣、修脚
澡堂分甲乙丙丁等,档次不同,价格也不一。
据青岛文史专家表示,根据档次不同,澡堂里分成了不同的区域,主要有特等座、官座、雅座和普通的池座几种。特等座相当于一个套房,外面有沙发、茶几,里面是盆浴;官座是一个房间两张床,每张床上还有茶几,床头柜;雅座则不再有单独的房间,一个大空间被分隔成了几个单独的区域,每个区域摆着两张床;池座则没有隔断,大房间内全是床。
洗澡是其中的一项活动,还有就是休闲和社交。与老伙计相熟的“老主顾”都有固定的床位。1933年,盆座的价格分为四角和六角两种,官座是两角五分,池座8分。
而沧口第一楼印制的洗澡票和修面票上显示,“第一楼”洗澡的价格是1角8分,修面的价格是2角5分,据载,这也是当时全市“澡堂子”的统一价格。而在当时,大多数家庭都不具备洗浴的条件,许多工厂也没有内部的澡堂,有的企业经常将澡票当作福利发给单位职工。
1948年8月19日的澡堂业物价表,显示的是不同登记的价格,一等为0.43元,二等为0.23元,三等为0.19元,搓背为0.10元,修脚为0.13元,捏脚为0.13元,捶背为0.17元,修甲为0.07元。
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当年澡堂子里不仅仅能洗澡,还能获得多种服务,包括洗衣。
档案里,1946年3月5日,青岛洗衣公会会长高景先发函抗议,内容是《制止三新楼等三家澡塘擅立公会违法营业》,原来,洗衣公会自1929年成立,“向以维持雇主之安,全国谋同业之福利为目的,同业等全系劳力阶级小本经营……虽劳苦百艰难,得能维持生计残喘至今”,谁承想,“乃有大资本家三新楼、天德塘、润德楼等以大资本开设澡塘,对小本营业不加体恤,恣意摧残。呈领澡塘执照私设洗衣部分同业”,公然抢生意,遭到洗衣公会的抗议。
而理发也是重要的一项。
档案中记载,各大澡塘里都有理发部,也叫下柜,天德塘里的理发部由刘庆余负责,他还是新新池下柜的经理。三新楼下柜的经理是胶县人张福庭和李起亮,中华池下柜经理是诸城人王殿臣和韩英杰,中盛池下柜经理是刘敬桃,清华池下柜经理是崔兰亭,东华池下柜经理是王树祥,润德楼下柜经理是隋敬义,恒德堂下柜经理是费云树,义顺堂下柜和浴德堂下柜是经理申坤典。第一楼也开有理发部,经理是王瑞琪。
所以,当年的理发业,有一部分是设在了澡堂里。
理发名店 老手艺造就街头潮流
理发,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青岛,遍地开花。不仅在老街里,在台东、四方、沧口都有多家店面。因此,青岛市理发业同业公会的名单有十几页之多。
早在德国侵占青岛时期,德国人就在广州路上开设过理发店。广西路27号还被称为亨利王子路理发厅。1900年德国人兰德曼抵青经营进出口公司,他洞察商机嗅觉敏锐计划大展拳脚,第二年便建厂开店又购地筑房。当时青岛还没有啤酒工厂,兰德曼与酿酒师成立兰德曼-凯尔公司创啤酒厂并在临街商铺设餐馆。同时兰德曼在广西路建商住两用平顶二层建筑,1905年加盖三层及坡顶,一层临街商铺为兰德曼商店,名为:德基洋行,售卖钟表等。1903年兰德曼-凯尔啤酒厂倒闭。1909年,兰德曼离青岛返德将此楼出租。一名德国人曾在街角开设理发店,因此也称此楼为亨利王子路理发厅。
但中国人还是找剃头匠剃头,在当年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到街头理发的画面。1914年,日德战争后,日本侵占青岛,也开设过理发店、美容厅。
中国人在1918年才开设正式的理发店。胶县人王鸿顺在高密路6号开设顺合堂,此后陆续有多家理发店涌现。
其中,属于甲等的理发店有苏宿尘开设的万国(中山路69号)、熊廷栋开设的新南京(中山路86号)、宋宝亭开设的华安(四方路33号)、刘元轩开设的发记(德县路31号)、马世清开设的广义堂(博山路29号)、孙万鹏开设的春兴堂(胶州路188号)、刘云卿开设的大光明(大沽路9号)、王盛源开设的新新(四方路63号)、尤文谟开设的新中国(中山路56号)、蒋福全开设的中国理发室(中山路95号)等。
在青岛的中国人理发店有北派、南派之分。
北派主要为山东人经营。早期,北派理发店理发的同时刮脸、剪鼻毛、敲背;南派不敲背,但挖耳。中山路上的新南京理发店,1938年5月1日开业,兼顾南北两派,尤其以剪女发著称,名声很大。
新南京的理发师,早期均来自南京。由学徒洗头,理发师只做发型。新南京作为高档理发店,一般不剃光头,不剃学生头。男子有分头、背头,依脸型、头型来剪,同时兼顾客人意见。剪好后用抹油风定型,随后再按摩额部,敲背。兼售发网,夜晚睡觉时戴在头上用以保持发型。机关高级职员、外企职员等,隔三四天便来此洗头、吹风。
新南京的女活在旧青岛曾被称为第一。女式发型与女式服装样,不断有新花样。青岛理发店一般惟上海“马首是瞻”,新南京及时获得上海新式发型。店里准备有若干发式的照片,供顾客自选,曾流行过双花式、花瓣式、蝴蝶式、刘海式、风凉式等。
上世纪30年代的发型以长为特点,以大卷波浪为美。50年代则以短为特点,卷花要小。许多女客非新南京不理,有的非某理发师不理,使新南京享有盛誉。
新南京地处中山路中段,近永安大戏院,对面是山东大戏院(中国影院),有些来青岛演出的京剧坤旦、话剧女星都来此理发。理发店为她们拍照,放大摆在橱窗里,这一广告行为扩大了新南京的知名度。
老青岛的理发业是分成制,三七分,收入的三成归工人,七成归老板。
每到春节,理发业价格就要上涨,似乎成为了行规。1947年1月13日,青岛市商会发布《关于理发业春节期间不准涨价的函》,一改春节加价的“积习陋规”,认为此举“既与平抑物价主旨相左,又与取缔功令相违,亟应取缔制止”,还呼吁其他行业也不加价。对此,青岛市理发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宋岐山多次呈请加价,认为“物价陡涨,粮食价高,严冬时节,燃煤奇缺,费用浩大,营业萧条,入不敷出,生活艰窘”,拟定不同的等级加价程度不同,可见春节理发加价的趋势之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