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服里,汗水慢慢滑落,因为缺氧而头疼,但大家都在咬牙坚持……面对新一轮疫情,分布在城市各个社区核酸采样点上的工作人员、志愿者携手为市民筑起了健康屏障。为了体验他们的工作,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11月10日,记者报名参加了社区志愿者,负责核酸录入工作,这半天的工作看似简单,但“身在其中”才真切感会到志愿者的辛苦与付出。
记者做核酸录入人员(右为记者)
(资料图)
看到招募信息,第一时间报名
11月9日,记者看到“李沧区9个街道招募志愿者”的消息。记者没有片刻犹豫,便通过上面提供的联系方式找到了自己居住地——湘潭路街道的防疫负责人宋晓彤,她将记者就近分配到雨湖路社区工作站。
随后,雨湖路社区工作站负责人李珍华核实了记者的联系方式、住址、姓名,并询问了欲参与志愿工作的时长,记者告诉她参加一天志愿服务的计划,她表示现在需要人手,感谢并欢迎记者报名志愿服务。
李珍华在电话中告诉记者,现在核酸检测点开放的时间为上午5点至12点,核酸检测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要在4点多就到达核酸检测点做准备工作,但志愿者可以到得晚些,她让记者六点多到即可。她安排给记者的工作是6点多到7点半做秩序维护员,7点半到12点到临时核酸点负责信息录入工作。李珍华在电话中贴心地告诉记者来做志愿者要注意保暖,多穿一些衣服。
记者晚上与父母视频时,告知他们第二天要去做核酸录入志愿者。父母听罢,脸上露出担忧的神情,记者解释自己此次做志愿者并非一时头脑发热,之前一直有做志愿者的想法,此次正好是一个契机,既能为防疫贡献自己的力量,又可以通过切身体验提供更加真实的报道。听完记者的讲述,父母脸上的表情由担心转为了微笑,并竖起了大拇指,叮嘱记者做好防护,注意保暖,早点休息。
晚上11点,躺在床上,记者却久久没有睡意,兴奋、期待、紧张的感觉一齐袭来。
站半小时,腿便有了酸意
10日早上5:40,急促的闹钟声把记者从梦乡中喊醒,从窗子望去,街道地上的灯影随着风在摇曳。记者匆忙洗漱、做饭、吃饭,6:05出门,6:15到达雨湖路社区工作站。工作站已经有两位工作人员,她们询问记者是否是前一天打电话的小陈志愿者,得到肯定回答后,她们给了记者一件蓝色的防护服、乳胶手套、蓝色的一次性帽子,并帮记者系上防护服的衣带,叮嘱了要让排队人员扫场所码及保持一米间隔。记者询问她们当天几点开始工作,她们回答道:“我们今早上不到五点就来了,一直要工作到晚上八点多,我们都认为自己是‘铁人’”。
做完防护工作,记者来到雨湖路社区常态化核酸点维护秩序,手拿场所码让居民们扫码,并提醒保持间隔距离。约30米长的队伍如传送带一样,一直不停地向前推进。早上6点多虽已天亮,空气中夹杂着的寒意仍扑向身体穿透衣服、鞋子,裸露的皮肤完全变得冰凉,腿也有些酸意。了解到社区维护秩序的工作人员一站就是四个小时,第一次感受到他们看似简单的工作却如此辛苦。时间很快到七点半了,有其他志愿者过来接替记者维护秩序的工作。
缺氧头痛成为最大困难
记者回到社区工作站,发现多了4位女性,询问后得知,她们4位也是志愿者,都是80后、90后宝妈,在这里担任志愿服务已经近一个月了。她们熟练地帮记者换“大白”防护服,N95口罩、鞋套、手套、帽子、面罩,一样都不能少,裹得像一只白色的粽子,光穿这一套“大白”装备需花费十几分钟。换好工作服后,记者感觉到呼吸不畅,就像把头蒙在被子里呼吸一样,行动也不如之前穿“小蓝”那样灵敏。
与记者搭档负责采样的李楠楠带领记者学习信息录入,信息酸录入工作对熟练运用电脑的记者并不难,学习完再演练了一遍,便等待“上岗”。
穿好大白服装的记者
记者所在的临时核酸检测点是为了缓解雨湖路社区常态化核酸点的压力,让居民能够快速地做完核酸设置的,开放时间不固定,只要雨湖路常态化核酸点做核酸的队伍排到了马路上,就会立刻开放临时核酸点。
8:30时,李珍华看到社区常态化核酸检测点的队伍排到马路上了,一声令下打开了临时核酸点的门,瞬间在桌前排起了十多人的队伍,随后队伍一直保持在30人左右。
“你好,是身份证、条形码还是二维码?”记者询问来做核酸的居民。
“是身份证”,居民回答道。
“好的,是×××吗?”记者问道。
因为身份证、条形码与二维码的信息录入框不是同一个,所以为了提高效率,会提前询问做核酸的居民是身份证、条形码还是二维码。读取、录入、确认,一个又一个做核酸的人员的信息被录入电脑中,记者重复着同样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面罩上的雾气越攒越多,眼前开始变得模糊,积攒的雾气变成水珠后滴到脸上却无法擦拭,只能任其流淌,实在难以忍受时会用手隔着面罩蹭一蹭脸,这能减轻痒的感觉。
有时会遇到讲礼貌的居民做完检测后道声谢,听到那一声道谢,记者心里美滋滋的,干劲也更足了。偶尔也会遇到居民插队、抱怨做得太慢、嫌采样不舒服,遇到这些情况时,记者心里也会觉得委屈。不禁想到长时间坚守在抗疫一线的人员,真正地体会到了他们的不易。
11点,李楠楠悄悄和记者说自己缺氧了,头痛难忍,记者看着她眉心皱起、面露难色,便让她和负责人说一下,换个人来采样。李楠楠拒绝了记者的建议,认为自己可以忍到采样结束。
11点半时,记者也开始出现了缺氧的状况,头开始疼痛,面罩上的雾气越来越多,眼前像蒙了一层纱,也愈发难以看清电脑屏幕上的信息。这时,李楠楠和记者说,她低血糖与缺氧的状况同时出现了,实在坚持不住了。随后她和负责维护秩序的志愿者张洁说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张洁接替了她的核酸采样工作。因为核酸送检时间为12点,所以核酸采样必须在12点前做完,记者和张洁快速地工作着,生怕有居民在12点前没有采样。不知不觉时间来到了11:58,结束了最后一位排队的居民核酸样本采集,记者和张洁同发出欢呼声,能在送检前完成采样是一件很开心的事。3个半小时的工作,记者和搭档共完成采集居民核酸样本485份。
记者拖着疲倦的身体换下防护装备,发现面罩上的水珠在流淌,头发里也全是汗珠,脸上有一道N95口罩留下的勒痕,手指泡得发白皱起,嗓子也有些沙哑。拿起水杯猛灌一瓶水,后猛呼吸几口新鲜空气,发现头部缺氧的状况并没有改善。头部缺氧引起的头晕、头疼、恶心状态一直持续到当天晚才逐渐消去。
一直有群志愿者在这里默默奉献
看着记者疲惫地坐在休息室,李珍华上前笑眯眯地问记者志愿服务体验。听记者讲述仅穿了4个半小时的防护服便开始缺氧头疼,深切体会到核酸采样工作人员的不易后,李珍华说,今年3月份时,核酸采样志愿者们都是从早上8点工作到晚上8点,为了节省时间,12个小时不脱防护服并穿着纸尿裤。
李珍华说,今年3月份,有位宝妈志愿者怀孕已两个月,和工作站的人隐瞒了怀孕情况,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每天工作12个小时,孩子放学也顾不上接,把孩子送到邻居家照顾,直到近5月份有一次吃饭看见她见到排骨就想呕吐,经询问才得知她怀孕了,内心充满了愧疚。据李珍华介绍,上午来的4位宝妈志愿者,下午回家还要做外地回社区的人员信息登记工作。
李珍华说:“现在的年轻人,很有爱心、有社会担当,我们的志愿服务没有工资,这群宝妈志愿者们不图回报,真的很感谢她们及她们家人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