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毕业就来到老年公寓工作,从“一线”干到院长,青岛福彩养老院青大一路老年公寓院长韩冰投身养老事业21年,亲身经历了青岛市养老机构社会化的发展过程。3月22日下午,记者来到青岛福彩养老院青大一路老年公寓,见到了正在陪同老人剪头发的韩冰。
韩冰陪同老人剪头发
大学毕业来到新建老年公寓,一切从零开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02年,我刚从大学毕业,通过考试来到了青岛市老年公寓工作”,2002年伴随着青岛老年公寓的建成,大学毕业后的韩冰来到此地工作。
青岛市老年公寓是落实2000年青岛市实办实事“建成市老年人公寓”而修建的,正式落成是在2002年9月,到现在已经运营了21年,已经服务了数千位老人。
陪老人唱歌
“我考的是管理岗位,但除了参与管理工作外,也要与护理员在一线服务老人。”韩冰说。
最初,青岛市老年公寓的护理员和韩冰一样,通过笔试、面试来到老年公寓。当时大学里没有专门针对老人护理的专业,护理员们不断摸索、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做法。刚开始时,市老年公寓只招收自理及半自理的老人,护理员们的工作多是对老人生活起居的照顾、打扫卫生、日常看护、关爱老人,对自理和半自理老人的照顾区别不是很大。
老人演唱京剧(受访者提供)
“2002年,当时的社会化养老机构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一边工作一边摸索,从国外学习先进的养老经验,再逐步改进并融入到工作中。”韩冰介绍道,“市老年公寓是公立的社会化养老机构,大家对我们都比较信任,而且那时养老机构数量不多,有一些老人已经有了住养老院的需求,所以从刚建成一个老人都没有到有三百多位老人入住,只用了两三年的时间。”
“2006年对护理人员进行了技能培训,护理人员需经过职业化的培训才能上岗。我们借鉴其他国家的管理经营和结合自身的情况,摸索出一套适合公寓的管理方式,让养老服务更加系统化、专业化。后来在养老服务方面出台了国家标准和省级标准,从事养老服务行业必须上岗前经过严格培训,有一定专业知识才能从事养老服务工作,这也使得社会化养老不断规范。” 韩冰介绍道。
老人运动会(受访者提供)
老人在这一住10年,感觉比家还好
2013年,青岛市老年公寓进行了一次整体升级改造,软硬件设施得到全面提升。而这一次改造正如市老年公寓的诞生一样,得益于市办实事。2013年市办实事之一便是:加强民政基础设施建设,对市儿童福利院、市优抚医院、市社会福利院实施整体改造。市社会福利院改造的同时,同在一个院内的市老年公寓也进行了全面改造。“我们对公寓进行了改造,房屋的整体结构没有改变,给房屋的外墙增加了保暖,窗户、地板进行了更换,消防设施也进行了增加,并给公寓所在的3号楼加装了电梯,还有一些其他的设施更新与改造。公寓所在的3号楼加装电梯后给老人带来了很多便利,老人们上楼下楼更勤快了,也给我们护理工作增加了便利,坐着电梯一下就到了三楼,能够更快地服务老人。”韩冰介绍道。
程尚美和老伴看照片回忆
这时,84岁的程尚美和90岁的丈夫从外面遛弯回来,走到一楼遇到了韩冰,便熟络地和韩冰聊起天。程尚美告诉记者,“我和我丈夫在这里住了快10年了,感觉这里比家还好,在这里越住越舒服。2010年1月,我和我丈夫第一次来到这里,那时我丈夫腰间盘突出挺严重,腰部动了两次手术,我腰也不舒服,我们两个人本想着一起到这里疗养一段时间,没想到一下住到了2013年。2013年7月,老年公寓进行改造,我们回去了。老年公寓改造好了我们就接着回来了,还在原来的房间住着,一直住到现在。”
程尚美和老伴打台球
程尚美老俩口的房间在三楼,走廊里有台球桌,路过时,老俩口还不忘向记者展示一下球技。走廊的尽头就是他们在老年公寓的家了,这是一个小套二的房间,有明亮的窗户可以看见外面的树木。“外面的环境很好,空气很新鲜,我们像住在大花园里一样,我们经常早晨和傍晚都会在院子里遛弯。”程尚美说,“之前房间里的地板有的地方不平整,窗户也很小。改造之后,窗户是双层的玻璃,又大又保暖,很亮堂,各种设施都很好。这里的饭菜也很符合老人的饮食习惯,包子、面条、馒头、馄饨,一周不重样,鱼和肉也不少,蔬菜也比较多。”
2006年对护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受访者提供)
设施提升后,开始逐步接收失能失智老人
2016年,改造完的老年公寓投入运营,更名为“青岛福彩养老院青大一路老年公寓”,而韩冰也成为了“青岛福彩养老院青大一路老年公寓”的院长。
设施提升后,养老院开始考虑接收接收失能失智老人。老年公寓改造之前,房子的基础设施比较简单,仅能够满足能够自理、半自理的老人居住。改造后,老年公寓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提升,设计了更加适老化的卫生间、走廊、椅子、床等设施。
老人运动会(采访者提供)
“老年公寓改造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考虑到接收未来要接收失能、失智老人,所以在基础设施上下了很多功夫。我们考虑到这里的老人都是长期住在这里,这些老人随着时间慢慢变老,可能会生病不能自理,也可能失智。之前不接收失能、失智老人,这些老人只能换到别的养老机构或者回家,经常换地方对老人不好,所以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准备后开始接收失能、失智老人。”
2018年7月,老年公寓开始接收失智老人。2021年7月,开始接收失能老人。
韩冰告诉记者,“照顾失能、失智的老人,对护理员的要求更高了,要有扎实的本领,有成熟的经验。护理员除了要经过培训,帮助老人翻身擦拭、扶抱老人上下床,照护老人饮食等。我们同时也对老人失能、失智区域,实行分区管理。”
助老大食堂里老人在买饭
据了解,2016年青岛市老年公寓升级改造完成后,并入青岛福彩养老院统一运营。福彩养老院是青岛市民政局直属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下辖四个老年公寓,总床位数1117张。除了青大一路公寓外,位于市南区的福彩隆德路老年公寓也是2005年的市办实事之一。经过20多年的积累,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各部门的鼎力支持下,我市的社会化养老,机构养老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因为我一直从事这份工作,特别关注老年养老事业,切身能够体会到养老的发展。2002年青岛市老年公寓的成立是市办实事项目的落地,同时也拉开了养老机构社会化的序幕,逐渐的,包括公办、私立的养老机构越来越多。”韩冰说。
虽然老年公寓的设施越来越好,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全面,但韩冰也有他的遗憾。在采访最后,他和记者说,“现在护理员的年龄比较大,年轻人不太愿意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养老院的医疗、护理工作中。”
助老大食堂里老人准备就餐
链接:
社区助老食堂破解“舌尖上的养老难题”
3月22日11点半,金家岭助老大食堂里已经有十几位老人在排队,打饭菜的服务人员热情地与老人打招呼。正在买饭的郭大叔今年69岁了,他是助老食堂的常客。他笑着和记者说:“我平时挺忙,家里还有一个病人,没有时间做饭。社区的助老食堂很便民,我每天中午和晚上都会来买饭。这里每顿饭花的钱很少,饭菜又可口。我照顾病人,所以买了一些比较软的菜,买的红烧茄子、菜花和馒头,一共花了11.2元。”
食堂负责人胡园园告诉记者,“我负责了四家助老食堂,在崂山区有两家,李沧区一家,西海岸一家。助老食堂的盈利很少,店铺免租金,水电费有补贴,但是人工成本很高,仅金家岭的这家助老食堂就有十位员工。金家岭街道的日人流量300余位,距离近的老人还提供配餐上门的服务,一单的配送成本就要七八块钱,每餐只收取老人配送费3元。我们店里的饭菜给60周岁的老人打8折,7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顿饭有青岛市给的3元补贴。”
近年来,我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空巢”老人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已超40万户,比十年前增长72%。随着老年人口与日俱增,独居、孤寡、高龄、失能等特殊老年人衣食住行方面的诉求,尤其是老人“吃饭难”问题,愈发引人关注。
为此,2020年市办实事提出“建设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90个”,2021年和2022年连续提出“建设镇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40个”、“新建、改扩建农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100个, 完善提升城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100个”。随着这些实事的落地,一批社区助老食堂建成,破解“舌尖上的养老难题”,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