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是第62个世界气象日,主题为“早预警、早行动:气象水文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气象预警,常被人们称为“翻山越岭的关怀”。一条气象预警是怎样诞生和传播的?预警信息的发布手段有哪些……3月22日,山西晚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一条气象预警的诞生 “我是气象预警,像世间所有的万事万物一样,我也同样遵循着从萌芽、问世、成长到消亡的生命规律。我生命的周期很短,最短几个小时,最长也就几天。” 为了更早发现可能引发灾害的天气现象,气象工作者通过空、天、地、海四基观测设备,对风力、风向、气温、地温、海温、气压、湿度、能见度、雨(雪)量、雷电、云等诸多气象要素,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监测。 观测天气的设备很多:有可以飞到3万多千米以上的卫星;有可以看到“微米级”的能见度仪;也有称重精确到0.1克的雨量计等。这些仪器就像医生在给大气做“CT”,能够清晰看见大气正在发生的微妙变化。这些被观测到的数据,一边被传输到天气预报员的工作平台,一边被送给超级计算机,经过计算,会得到一个关于某种气象灾害发生可能性的数值。 即使是高科技的今天,数值模式产品越来越多,精准程度越来越高,精细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但仍离不开预报员。这是因为有时候各家数值模式的预报差异会很大。同一次天气过程,有的模式报有大雨,有的模式报有暴雨,而有的模式则报有小雨,不仅如此,有的模式报在北边,有的模式报在南边。这时候,预报员的工作就是分析海量数据,分析哪家数值模式更可靠,在海量数据中发现蛛丝马迹,然后准确研判,再把这些数据“翻译”成大家看得懂的文字预报。 气象预警的诞生,是根据预警标准来确定的。当预报员判断有某种达到预警标准的灾害天气时,就必须发布预警信息。预警信息的发布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预警区域未来可能发生某种灾害天气,提醒注意。另一种是预警区域已经出现某种灾害天气且还将持续,也要发布提醒注意和防范。新修订的山西省预警种类有:暴雨、暴雪、寒潮、大风、雷暴大风、冰雹、霜冻、沙尘、大雾、霾、道路结冰、持续低温、高温、干旱、电线覆冰等15种。 一条气象预警的传播 一经签发,我的“预警生涯”就开始了。当然,我也不是随便就可以发布的。气象预警有一套严格的发布流程。每一条气象预警都得由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权威发出。 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作为国家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于国家、省、市、县四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成了“一纵四横”的集约化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联通了“一通四达”的矩阵式预警信息发布渠道。该系统成功接入了水利、安监、农业、林业、旅游、公安、民政、环保、卫生、海洋、地震等30余个行业或部门的200余类预警信息,预警公众覆盖率达到92.7%,预警发布时效达到3分钟至8分钟,能在1分钟内靶向发送给受影响区域的防灾责任人,迅速开展应急响应,使预警信息真正成为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天气预警还分为两种:预警和预警信号。以我省为例,山西省气象台发布预警,各市和县发布预警信号。预警,一般时效略长,范围可以大,主要起提醒相关地方的作用。预警信号则时效相对短,要落到某个确定的地方,不仅仅是提醒了,而是可能要采取措施了。 可千万别小瞧气象预警,必要时,气象预警可以为政府防灾减灾救灾提供决策支撑。比如,发生暴雨后,降水还会持续多长时间?会产生什么影响?哪里有可能会引发灾害?提醒相关部门注意些什么。 除了向政府和相关部门传播,气象预警也会被及时公告,向公众广泛传播。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手机等媒介及时传播预警信号,并标明发布预警信息的气象台站名称和发布时间等。发生灾害时,留给人们采取防灾避灾措施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在这有限而宝贵的时间里,气象预警传播的效率,直接关乎防灾减灾实效。 一条气象预警的作用 我发布后,气象预报员的工作并不会减少。他们需要密切关注灾害天气发展,对影响预警的数据持续观测,对预警的级别进行及时的调整。一条初发为黄色的预警信号,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量级变化而升级为橙色预警信号或者红色预警信号。 说句实话,我并不希望我出生,因为我的出生往往会伴随着各种气象灾难。在气象灾难发生前,我又希望我能尽早出现。这样,就能尽快提醒公众和相关部门注意,将灾害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 当灾害天气过程结束后,还要将预警解除。一经解除,气象预警的使命即完成,生命也随之结束,各种传播手段上也需要及时把气象预警的身影从系统中抹去,以免影响公众的正常工作与生活。 2021年,我省天气形势异常复杂。1—5月降水为2013年以来最少,3月出现近10年来范围最大的沙尘暴天气,入汛后连续出现10轮强降水,10月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汛,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年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最高。山西气象部门准确预报全年27次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报送《重要气象报告》等决策服务材料1000余期,全力做好应对各类灾害性天气工作防范。山西省政府12次组织全省防汛调度会研究部署防汛救灾,省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累计启动应急响应8次、26天,全力组织开展暴雨、寒潮等气象灾害应对工作。 除了预警,国家针对自然灾害防治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开始推动建设9项重点工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是“9项重点工程”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普查工作由应急管理部牵头,17个部门参加,普查灾种包括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6大类。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是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近40年来全球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情况来看,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占自然灾害的比重超过60%。我国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7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本次普查的气象灾种有9种:暴雨、干旱、台风、高温、低温、大风、冰雹、雪灾、雷电、沙尘暴。 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目的为摸清气象灾害风险底数,形成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全面客观认识气象灾害风险水平,扎实打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基础,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预报预警服务能力,为地方政府及各部门有效开展气象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如何看懂气象预警 生活中,经常能在手机里、电视中看到颜色不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大家对它们并不陌生。但仔细一想,又似乎并不清楚每个颜色代表的气象灾害级别、影响以及防御方式。那么,当看到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号时,公众又该怎么做呢? 目前,我国普及了一套比较全面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它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不同颜色的预警信号表示不同等级。一般来说有蓝、黄、橙、红四种颜色,分别对应着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以及发展态势,为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 从蓝色、黄色到橙色、红色,同一种类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级别不同,对应的防御措施也不尽相同。当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时,公众应及时关注天气变化,合理安排出行。随着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级别的提高,人们应做出相应的防范准备,切不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与此同时,可以查阅《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进一步了解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相关气象灾害的防范措施,通过中国气象局官方网站、中央气象台网、中国天气网等渠道了解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山西晚报记者 郭卫艳 通讯员 段成钢 武雅丽
链接 世界气象日 世界气象日又称“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世界气象日开展的时间定于每年的3月23日。 开展世界气象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各国人民了解和支持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唤起人们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和热爱,推广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 2019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太阳、地球和天气”。2020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气候与水”。2021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是“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