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内容
《山西省“土豆革命”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要建设30万亩现代加工型马铃薯种植基地,培育一支马铃薯产业新型经营主体队伍,推动山西迈入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第一方阵,科研、企业、市场协同发力,破解山西土豆“特而不强,特而不优”的困局。
小小土豆 无限可能
《山西省“土豆革命”行动方案》提出,要支持马铃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科研力度,丰富精深加工产品,将产业链扩展到化工、医药、美容、康养等附加值更高的领域。 走进蓝顿旭美食品有限公司,副总裁侯青海坦言:“马铃薯全身都是宝,我们现在跟上海科技大学合作,研制纳米纤维素、医药、聚电池等,应用领域非常广泛。”该公司董事长郝旭介绍,应用产品中的加工薯不同于平时吃的鲜食薯,区别在于内在干物质含量不一样,鲜食薯内在干物质含量占比15%,加工薯内在干物质含量占比20%以上。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大同综合试验站站长、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白小东从专业角度科普两者的区别:“加工薯外观呈长椭圆形,还原糖含量不能高,一旦超标容易起化学反应,加工类薯片的颜色就不漂亮。”白小东认为,在新时代下,马铃薯有新使命,它将作为产业发展新的开发点,把过去单一的产品进行多元化发展,可以涉及化工、医疗、保健、文旅等多个产业,对下一步乡村振兴来说是很好的支撑点。
致富好抓手 科技来支撑
《山西省“土豆革命”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要建设30万亩现代加工型马铃薯种植基地,将马铃薯产业打造成我省特色农业的主导产业和乡村振兴的支撑产业。 五寨县“八十里丁字平川”是山西的富水区,非常适合加工型马铃薯的种植。2021年,五寨县凭借着优渥的地理条件,成为我省首个加工型马铃薯高标准种植基地项目的实施县。走进五寨县小河头村,村民介绍,该地土豆亩产6000多公斤。五寨马铃薯的丰收,为山西大力发展加工型马铃薯产业开了个好头,今年,山西正在以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为主体,抢先建设10万亩加工型马铃薯种植基地,加工型马铃薯的高产、高效、高收益即将让更多的老百姓尝到甜头。 五寨马铃薯的丰收也与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密不可分,白小东说:“山西马铃薯想优质高产地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来支撑。就发展马铃薯产业来说,采用优良的品种和脱毒种薯,是马铃薯高产优质的基础;推广良法,科学用水、科学用肥,机械化农机农艺配套是马铃薯高产的手段。山西搞加工型马铃薯,应该还需要优良耕地,过去老百姓习惯在山坡地、贫瘠地种植,如果良种放在良地上,种植产量会更高。”郝旭告诉记者,目前,企业已为广大农民编制了《马铃薯种植手册》,囊括从种植到收获全产业链会出现的问题和各类病状,能够帮助百姓更科学地种植马铃薯。
提高附加值 推广好品牌
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是我省唯一一家开展马铃薯种质资源、品种选育、栽培生理、生物脱毒、病虫害防治、储藏加工、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的科研单位,全省现种植马铃薯70%以上都采用该研究所选育的品种。晋薯16号,以产量高、块茎大、适应性强等特点,成为我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品种之一,在全省播种面积占60%以上,是农业农村部全国主推品种。 白小东介绍,高寒所从事马铃薯科研60多年,先后选用晋薯系列和同薯系列的马铃薯品种有20多个,其中5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5个品种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未来他们将针对加工型马铃薯补齐短板,把过去单纯追求高产、鲜食方向转移到鲜食、加工并重方向。加强马铃薯育种基础理论研究,运用倍性育种、分子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选育出适宜我省种植的优质高产马铃薯。 种子是基础,决定了马铃薯产业的起点;加工是支柱,决定了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高度。有了像高寒所这样的科研院所在前端做技术保障,企业要如何承接马铃薯相关产品的后续研发?郝旭说:“去年省委省政府把‘马铃薯重点实验室’牌授予企业,让企业接续产学研用。我们将对外发布的马铃薯纳米晶,可以应用在化工、医药、蓄电池领域。另外,我们已向市场投入一些产品,比如带‘健’字号的马铃薯面膜,有消肿祛瘀的作用,得到客户的认可。有了好项目,配套政策做支持、技术做保障,最后一步就要对接好市场。要想加大马铃薯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就要在科学观念上改变大家的传统认知。”白小东说:“土豆革命不仅是产业技术方面的革命,也是消费方面的革命,同时还要来一场人们对土豆的再认识,重新认识其营养价值。山西不仅有好土豆,有好口味,更有好营养。”郝旭说:“作为山西籍的企业家,面对老百姓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土豆,我们要做好精细化加工,把附加值往高了提,把品牌往广了推,让所有人知道我们的好土豆。我们将着力推动农业特优高效发展,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标杆项目,发展全产业链特色农业。” 《山西省“土豆革命”行动方案》的出炉,正是针对山西当下马铃薯产业发展困境的一剂良方,更是在山西马铃薯产业成功经验上的继承与发展。曾经在百姓脱贫攻坚道路上发挥作用的小小土豆,必将在乡村振兴的三晋沃土上生出新芽,结出累累硕果。
本报记者沈佳 实习生张文姝本栏目内容源自山西卫视“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