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报:【喜迎二十大】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山西经济日报| 2022-09-15 15:46:04

交通顺畅,百业兴旺。农村公路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设施,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一条条硬化路不仅为当地百姓创造了便捷的交通条件,而且盘活了当地资源,促进了群众观念的改变。  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这是政府工作努力的方向,更是百姓的期盼。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到2025年,全省农村交通条件和出行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农村公路发展总体水平达到中部领先、全国前列。县城周边10公里范围实现公交全覆盖,全省实现村村通邮政快递。

五大工程提档升级农村公路


(资料图片)

《意见》明确提出,要提升农村公路建设水平,构建广泛覆盖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实施农村公路路网延伸工程、提档升级工程、建设提速工程、消危平安工程、绿色品质工程。  根据安排,我省将推进较大人口规模(30户及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推动农村公路路网向进村入户倾斜、向自然村延伸,与景区道路、农村街巷、农田水利设施有效衔接;加快公路提档升级,重点推进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因地制宜发展资源路、产业路,实现乡镇100%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提升农村公路网技术等级和畅通能力;加快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建设,2022年基本实现主线贯通,2024年全面建成,同步完善沿线服务配套设施,实现三大旅游板块所有A级及以上景区直接连通、所有非A级旅游资源全面覆盖;做好消危平安工程,深入实施农村公路“一灯一带”示范工程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重点路口路段“五必上”“三必上”治理工程,提升农村公路网络通行安全性能和抗灾能力;打造一批优质工程,加强公路特别是旅游公路绿化和生态修复,建设绿色走廊。

让游客体验便捷畅通的智慧体验

《意见》明确,要提升农村公路管理水平,完善法治现代化的农村公路治理体系,深化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路,推进农村公路管理信息化。  《意见》提出,做好太原市晋源区、晋中市榆次区、长子县、右玉县等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建立交通运输局、交通综合执法队、公路事业单位三位一体、职责清晰、管养分离、保障有力的农村公路管理架构;全面推进依法治路,严厉打击超限超载、非法侵占破坏沿线设施等违法行为,加强路域环境集中整治,推动农村公路“路田分家”“路宅分家”;完善农村公路智能化云平台,建立公路大数据中心。推进“大数据+旅游交通”融合发展,实现旅游公路通信网络信号全覆盖,构建人、车、路一体化感知网络,打造智慧旅游公路。开发应用交通旅游App移动终端,聚合连接旅游公路沿线吃、住、行、游、购、娱等目的地旅游动态资讯和线下服务资源,为游客提供便捷畅通的智慧出行体验。

加快市场化改革提升农村公路养护水平

《意见》明确,要提升农村公路养护水平,推进养护市场化改革,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创新养护技术、生产模式,建立科学高效的农村公路养护体系。  《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养护生产组织模式,鼓励通过签订长期养护合同、招投标约定等方式引导企业参与;提升养护质量水平,到2022年,具备条件的农村公路路面自动化检测比例达40%以上,到2025年,基本实现具备检测条件的农村公路路面自动化检测全覆盖。合理安排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年平均大中修比例不低于5%;健全农村公路应急管理制度,提高抗灾救灾和灾毁抢通能力,积极推广农村公路水毁保险,解决灾毁修复、资金不足问题;创新养护技术,提高精准养护、科学养护水平,推广废旧路面材料循环利用、全寿命周期成本养护设计技术和施工工艺。加强农村公路低成本养护技术研发,形成适合农村公路特点的养护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同时,鼓励建立政府扶持与市场化运行相结合的农村公路养护生产模式,不断提高养护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水平。鼓励将村道和通自然村组公路日常养护由沿线农民群众承包进行养护,帮助农民就近就业、创收增收。

提升运营水平构建高效服务体系

《意见》明确,要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提升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强化运输安全监管,强化农村公路运输安全监管。  《意见》提出,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鼓励毗邻县间农村客运班线实施公交化,推动具备条件的地区实现全域公交。推动政府购买农村客运服务,确保农村客运“开得通、留得住、服务好”,加强旅游景区客运站建设,推广运游一体化经营模式;提升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加快推动集管理、养护、客运、货运、邮政、快递、商贸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乡镇运输服务站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推广客运班车代运;强化农村公路运输安全监管,淘汰老旧客运车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农村客运车辆上应用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依法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制度。

本报记者张剑雯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