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从了解开始
(相关资料图)
6月1日-6月3日
去邻居家做客·绵阳野生大熊猫家园科考
直播进行
野生大熊猫保护专家
巡护队员等嘉宾
带着网友一起“云观”熊猫家园
这些有关熊猫的“冷知识”
一起get吧~
为什么大家会把熊猫叫滚滚?
如果你说是因为它长得圆滚滚的
那这个回答就太普通了
在6月1日晚直播中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
带来了许多有趣的大熊猫“冷知识”
而给小直印象最深的
就是熊猫滚滚的名字是靠实力滚出来的
大熊猫“滚雪球”
6月1日,我们的“熊猫姑娘”贾涵跟随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的巡护员,在不打扰大熊猫宝宝的情况下,走了一遍它们走过的路。贾涵直呼:“国宝不容易!”
大熊猫生活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密林中,主要以箭竹为食。箭竹长得特别密集,穿行尤为困难,但箭竹细软,咱们的国宝也拿捏住了这一点。
据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的巡护员介绍,有时候大熊猫会把自己蜷成一团,靠“吨位”开路,压倒箭竹滚着走。尤其是在雪地里,大熊猫通常是连滚带爬。
这~难怪大熊猫数量稀少,是“凭实力”把自己弄成“国宝”的吧!
大熊猫“滚青团”
在“熊猫姑娘”贾涵跟随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的巡护员追寻熊猫足迹的途中,有一个细节特别有趣:在大熊猫经常通过的一个坡底,有较多的大熊猫粪便。
难道是大熊猫走累了,在坡底“望坡兴叹”时留下的吗?那你又想错了。
据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的巡护员介绍:熊猫以竹子为主食,纤维含量特别高,所以排便特别“丝滑”,一般半个小时左右就会排一次。
而坡底有较多“青团”(大熊猫粪便)的原因,是大熊猫在爬坡时,要嘿哟嘿哟用力,憋不住就拉了。
你想想,大熊猫嘿哟嘿呦往上爬,一坨坨“青团”骨碌碌往下滚,这画面~
不过你也别嫌弃,贾涵亲自帮大家闻了,这“青团”不臭,还有股淡淡的竹子味道。顺便说一句,大熊猫的尿液也不臭,据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的巡护员介绍,大熊猫尿液有股麝香味。
便便和尿液都不臭,这样的“滚滚”活该是“团宠”!
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已经进行了4次大熊猫的野外调查,相隔10年左右。
要调查清楚野生大熊猫的数量,还真不是一只一只数出来的,毕竟野生大熊猫不会配合我们在森林里惊喜露面~
要数清大熊猫的“熊口”,一切都从便便下手,这是“屎命召唤”,熊猫专家都要变成“找屎队”!
找到便便后,又怎样来普查摸清“熊口”呢?
1
“咬节法”
咬节就是从大熊猫粪便中未消化的竹茎。
不同大熊猫采食竹叶会留下齿宽不同、竹节长度和形状不同的咬节,由此可以辨别出大熊猫的个体特征。
为什么会有“咬节”?
大熊猫曾是食肉动物,它现在依然保持着食肉动物的牙齿和肠道。
如今,竹子作为大熊猫最主要的食物来源,木质化程度高、营养少,加上大熊猫对竹子的消化能力较弱,导致大熊猫几乎吃多少竹子就会排出多少。
用“咬节”怎么辨别大熊猫?
发明“咬节法”的胡锦矗老先生曾表示:“根据大熊猫个体大小不同,牙齿之间的距离也不同。一般3、4厘米以下的咬节可以判断是年幼大熊猫,3-6厘米的咬节判断是成年大熊猫,4厘米以上判断是老年大熊猫。”
护林员向我们介绍,“咬节法”判断标准为:不同的粪便,如果咬节长度差异在2毫米内,并且每团粪便相隔的距离在1.5公里以内的,认定是同一只大熊猫个体。但实际调查发现,2毫米的区分标准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数字,据此分析出的大熊猫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少。
2
“DNA法”
在新鲜的大熊猫粪便中,含有其肠道刮下的粘膜,粘膜内可以提取出DNA样品,由此获得每只大熊猫精确的“身份证”,来摸清大熊猫数量、生活状况、年龄结构、活动范围等。
这种方法成为咬节法的重要补充,在2015年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中,就已新增了DNA识别技术来准确鉴别大熊猫个体。
怎么判断大熊猫便便新不新鲜?
可以根据便便的颜色、风干程度和霉变程度来判断,新鲜的便便是绿色的,看起来就是个纺锤状的“青团”,闻起来还有竹子的清香味。
护林员还介绍,“新鲜出炉”的大熊猫便便在10天左右,就没有粘液了,要采集到新鲜的便便,还得碰上好时机。
在王朗容易找到大熊猫便便吗?
大熊猫除了白天小憩或晚上睡觉,一天能给自己留足16小时的进食时间。饭后大约半小时,大熊猫就能排出一个“青团”来,一天能排40至50团的便便。
所以从排便便的频率上看,只要科考员找到了野生大熊猫的活动领地,就能很容易偶遇上这些好闻的便便。
如果在野外看见一堆便便,那很大可能是某只大熊猫在这里停留了很长时间。
去邻居家做客·绵阳野生大熊猫家园科考第三场直播将于今天(6月2日)下午6点开始。
更多精彩故事,抖音搜索“熊猫家园MYTV”。
我们一起“云观”,一起守护!
绵阳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
记者:牟廷蓉 付玙璠 唐韬
责编:牟廷蓉 曾秀云
校对:崔英